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湖南田家炳实验中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4 10:37:59 

“学校有许多社团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只要发现我们身上一点点亮点,就能想办法让亮点无限放大。” 

“我在小学、初中都未当过干部,进入高中后,我第一次当上了文学社干部。我相信,这就是我进步的起点,人生是可以改变的。” 

说这话的是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徐思思、周聪,他们都是来自边远山村的农家孩子,学习基础一般,进校时木讷羞涩,但来到学校半年后的今天,他们侃侃而谈,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创办于1998年,2005年成为三湘大地最年轻的省示范性高中。在外人看来,这所学校最善“点石成金”,进了这所学校的学生,不管基础如何,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用校长刘会成的话说,因为欣赏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才能成就每一个学生。 

关注:将弱势群体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砝码 

浏阳高中阶段实行划片招生,所以初中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也进入了高中。与别的学校不同,这些学困生,就是田家炳实验中学“天平”里最重的砝码,学校给予了特别关注。 

如何特别关注呢?讲一个励志班的故事。2011年,学校招生800余名,入学考试中最后100名学生,不少学科只考到几分。为了尽快让学习最困难的学生赶上来,学校决定单独编班,进行补偿性教学,并公开了三条原则:其一,学生、家长志愿申请入班。其二,学校承诺用最强的教师力量组织这个班的教学。其三,一年后,学生进步了可以重新编班。最后,46名学生进入了这个名为励志1114班的班级。学校选择优秀德育工作者谌蕾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9名任课教师全部为学校骨干教师,是当年招生的16个班中最强的教师阵容。 

一年后的学业考察,这个班整体成绩达到了全年级平均水平,基本上没有了学困生,还出现了部分优生。3年后,即高考,全班46人中除1人参军、两人随家庭搬迁转学外地、两人因病休学外,其余41人有25人考上本科,16人考上高职高专。当这些原来只希望拿个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拿着高校录取通知书来到学校时,围着老师哭着、笑着……成为当时学校震撼人心的风景线。 

“对学生不能只看成绩,要透过成绩,看学生意志品质、学习习惯。”谌蕾谈带班体会时这样说。 

在谌蕾面前,每个学生都是降落人间的天使,例如“阳光天使”“坚强天使”“善良天使”,而周锦林被称为“诚信天使”。原因是,一次周锦林得了奖,拿到了奖品,但是只过了一个小时,周锦林就找谌蕾把奖品退回了。他说:“这个奖品我是不该得的。”原来,周锦林在重作试卷时,发现英语、政治两张试卷在统计分数时都多计分了。为此,周锦林得了“诚信天使”的称号,谌蕾还在周锦林的试卷上写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8个字,说:“这是老师送给你的新奖品,请收藏好这份试卷,并记住这8个字。” 

邓志敏更是励志1114班的佼佼者,他以超一本分数线30分的成绩考上了西安科技大学。而刚入学时,他有两科成绩仅为个位数,更严重的是他抽烟、赌博、打架,有人甚至说他“五毒俱全”。任课教师一起讨论如何帮助他,并确定由年级部主任、数学高级教师杨科荣结对帮助他。杨科荣开始采取篮球比赛时“人盯人”的战术,每天都要与他聊一聊。邓志敏由此开始尝试自己管理自己,多了学习兴趣,进步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不管是独立设励志1114班之前还是之后,田家炳实验中学都没有再为学困生单独编班。但对学困生给予特别关注,坚持一对一帮助的理念和方法没变。正是这样,学校253名在职教职工,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曾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原因形成了严重的暴力倾向,其父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在一般人看来,他确实“无可救药”,但刘会成没有放弃,他和其他教师与这位学生谈心,副校长汤坤池和妻子甚至让这个学生住在自己家里,连续几个月,管吃管喝,为其洗衣洗裤。草木有情,何况人乎?这个学生毕业离校时特意向汤坤池夫妇致谢。 

教务主任吴又红说,做好学困生工作,师德、师爱是基础,但同时也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学困生特别关注的落实。他说,学校考核教师有三大内容,一是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教育教学常规,三是师生家长民意。所谓民意,即由学校制定教师评价细则,由学生、家长按细则评价教师,逐项统分。记者看了学校下学期和第一季度的两次民意评价表,学生、家长满意度普遍在98%以上。

特别关注,让田家炳实验中学有了特别的收获,一大批学困生确实转化成了优生。近3年,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都在99.5%以上,居长沙市9县区第一;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成为全市学雷锋的先进集体…… 

发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 

“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学生都这样要求自己。如何超越?在超越中教师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刘会成说,教师是灵魂工程师,要塑造学生美丽的灵魂,首先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透视学生的灵魂,准确发现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样才能帮助、引导学生向各自定位的方向发展。所以,学校提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的学习理念。 

学校有一个著名的“18圈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师生。学生名叫郭磊,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喜欢体育活动,平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每次改错态度很诚恳,但过后就是不改。郭磊喜欢跑步,一天,他照旧在田径场上跑圈,并对旁边的班主任彭佳兴说,自己已跑了10圈,还可以再跑。有备而来的彭佳兴趁机说,如果按读一年书跑一圈的话,10圈应该是读完高一,要上高二了。“下面我陪你跑,就这样按读书年限跑下去。”于是,师生俩在400米跑道的田径场上跑了起来,跑完两圈后,彭佳兴说,“高中读完了,还上不上大学?上专科还是上本科?”郭磊坚定地说上本科,接着又跑了4圈,这时郭磊已气喘吁吁。彭佳兴毕竟人已40岁了,连跑6圈后也已汗流浃背,但他还是问,“本科毕业了,还考不考研?”郭磊又坚定地点了点头。当跑到最后200米时,彭佳兴摔倒了,手掌擦破了,裤子摔破了一个洞,膝盖也渗出了血。此时,郭磊这个乐天派也落下了泪。但彭佳兴还坚持要两人并肩跑完最后200米,到终点了,师生俩相拥足足三分多钟。郭磊说:“彭老师,往后我要像今天跑步一样,坚持、再坚持,把学习搞上来。”后来,郭磊果真考上了本科。学校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很钦佩彭佳兴,都愿意学习这种被彭佳兴自己称为“笨”的教育方法。大家认为,这是对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发现学生闪光点后作出的最大努力,是大智若愚。

像彭佳兴一样,学校许多教师都有一双“火眼金睛”,都有“点石成金”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师刘贤明的班上,学生陈志雄并不出众,但刘贤明注意到,每天20分钟的音乐欣赏时间,陈志雄比任何人都投入,不仅摇头晃脑,还用手打出节拍,演课本剧也特别积极,总要争取角色,表演中还常有灵光闪现。

刘贤明开始主动与陈志雄聊这方面的话题,又与浏阳、长沙电视台和文化局等部门联系,找人对陈志雄进行专业辅导,陈志雄后来成为浏阳市唯一一个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 

“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发现自己、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必须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有实践和展示的机会。”学校党委书记朱玉喜强调。为此,学校组建了29个读书、科技、体育、文艺、社会实践等类型的社团和协会,每个学生任选其中的两三个参加。不管学习任务有多重,每天一小时,每周两至三次社团和协会活动是雷打不动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刘根盛在班上实行“虚拟军衔晋级制”。从少尉、中尉到上尉,从少校、中校、上校到大校,从少将、中将到上将,一步一个台阶,对学生纪律常规、学习作业、考试、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科技创作,尤其是对班级、学校、社会的贡献等进行考核,实行积分登记,满一定积分就予晋级,学生晋级后可以得到证书和臂章。 

何方佳曾被一所高中认为是“油盐不进”的“双差生”,高二时原高中令其转学。之后,何方佳转入田家炳实验中学,来到刘根盛班上。看到大家对自己笑脸相迎,何方佳将这些视为“虚伪”,于是他“检举”一个又一个同学的错误、缺点。刘根盛和学生明知其中有假,但还是以何方佳关心集体为名给予记分,并聘他为分管课外活动的副班长,试用期一个月。这下子,何方佳知道不能再弄虚作假了,便真干起来,试用一个月后转正,虚拟军衔也升了一级。后来,何方佳还上了学校的德育大讲坛,介绍了自己在实践中“由假向真”的转变,他说:“只有以信立人,以德立人,才能真正成才成人。”高三时他被评为学校优秀干部,晋升到“少将”。 

“教师发现学生的亮点之后,要加倍呵护,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学生才会更加上进。”副校长屈加亮说。 

陪伴:教师既是学生导师,也是学生的朋友

高中3年,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陪伴”已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谌蕾说,她是哭着、笑着、喊着、叫着陪伴励志1114班学生的。彭佳兴带过几个班,他说:“陪着每个学生跌跌撞撞走过了3年,酸甜苦辣尝够了,但心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教师鲁松鹤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前年,他因公去武汉出差3天,正在武汉大学上学的许良谦请假陪了他3天,只因为这样可以让他重温当年的美好。 

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张耀丹回忆在田家炳实验中学的3年时说:“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辛苦,但因为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至今留在心里的全部是美好。”张耀丹是农民工的孩子,在学习等方面也不出众,整天沉默寡言,进校后才开始有了诸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享受集体过生日的快乐,至今念念不忘。 

为了陪伴好学生,学校和教师想了许多办法,其中导师制是最行之有效的。导师制开始主要针对学困生,由教师志愿参与、结对帮扶学困生,一名教师可以结对一个,也可以结对多个。可是到后来,一部分中等生被边缘化了,得知这一情况后,学校办公室主任张斌等提出要特别关心“临界生”,所谓“临界生”,正是介于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学生。学校组织大家讨论,要不要、能不能把导师制推广到“临界生”,甚至优生。 

经过反复讨论酝酿,2010年3月,田家炳实验中学实行了全员导师制。学校共有教师253人,学生3000余人,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至少担任5名学生的导师,一般都有10余名,刘会成最多,至今他仍担任30名学生的导师。 

学校对导师制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规定导师指导对象一般在一个班,即使不在一个班,也应在同一个年级。不是班主任的导师要参与一个班的管理,一周至少有一天负责班级日常工作,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导师对指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全面负责,每个星期至少与指导学生有一次交流,每个月至少与指导学生一起参加一次学校德育大讲坛等活动。每学期至少与指导学生家长有一次交流。导师建立指导情况档案,学校对导师工作的考核与指导学生捆绑进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由于有这样的管理机制,全员导师制实行5年来,全校师生关系空前融洽,学生能敞开心扉与教师平等交流。刘会成指导的30名学生已进入高三,师生都很珍惜每一次交流。每次座谈交流都不拘形式、不出题目,只是互相分享各自的心得。而这30名学生,原来是各班推荐的后进生,现在大部分都有了显著改变。 

实行全员导师制后,每个教职员工都是导师。学校特别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要求每个教师不论何时、何地,遇到任何问题、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彰显导师的能力与品质。这就保证导师制让师生由形式上的互相陪伴,进入了实质上的师生生命互相交融。导师制锻炼了教师,成就了教师;导师制也温暖了学生,成就了学生。刘会成对记者说:“因为全面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定向定位培养,经过三年高中教育,每个学生都顺利进入自己的理想境界,成功开启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