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拉票占领学生家长朋友圈 微信评比变了味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5 14:50:13 

“孩子的学校正在参加评比,请帮XX小学投一票”,“我家孩子正在参加XX比赛,麻烦朋友们帮忙投个票”,“这是同事家的娃,拜托投一票,谢谢”……随着微信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中给孩子拉票也成了越来越多家长头疼却又无可奈何的“工作”。

更令人不胜其烦的是,其中一些活动在投票前都需先关注公众账号。而这些公众账号,可能跟你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关联,不少人表示,一旦投完票就会立刻取消关注。这些拉票活动,背后都是些什么机构在发起?家长们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网友们又是如何看待呢?

发起方:“吸粉”容易“掉粉”也快

这类评比何以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的学校、老师和孩子去参与并使家长孜孜不倦地为之拉票呢?记者就此咨询了一名资深新媒体运营专员陈女士。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起方有官方背景,比如一些地方的教委、学校、知名媒体等,另一类就是纯商业机构,但他们会搞些噱头或提供有诱惑力的奖品”,陈女士说,“目的就是为各自的公号‘吸粉’,所以往往要求先关注公号才能投票,或者通过抽奖黏住用户”。

陈女士为记者提供了一个某都市报旗下的升学类服务公号,该公号正在发起一项“阳光男教师”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47位候选人,完全以票数高低来定胜负,投票之前要先关注公众号,完成投票后可参与抽取大奖iPhone6S。

“老牌都市报本身的公信力加上奖品的吸引力,参与面还是比较广的”,陈女士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场活动下来就能“吸粉”上万人。而粉丝数量,正是这类公号的生存之本,反过来也有利于公号服务质量的提升。

而对于民营商业机构而言,往往评比只是“幌子”,攫取商业利益才是主要目的。比如由各类培训机构主办的才艺比拼。

徐女士是沈阳某民营少儿培训机构负责人,去年,她的机构就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开展了几次小主持人的选拔,也采用了微信拉票的方式。“票数高低会作为参考,但是不会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还是为了宣传一下自己的品牌,扩大招生”,徐女士透露。

那么,通过这些途经吸收粉丝,到底能达到多大效果,又有多少可以长期保持住呢?

“还是可以达到一些效果,会有更多的家长来咨询”,徐女士告诉记者。但粉丝的后期维护却是个难题,“基本没什么活跃度,每天都会不停掉粉,有时掉十几个,多的时候掉几十个”,徐女士表示了无奈。

“主要还是得看你这个公号针对的受众群和后期推送的内容”,陈女士告诉记者,如果频繁推送且受众定位精准,掉粉率非常低,一个月内基本不超过10%。但是对于教育类公号,不是所有粉丝都具有用户粘度,像一些还没有孩子的网友可能很快就会取关。

家长:无奈的选择拉票已成产业链

对于家长而言,自然明白四处拉票难免要欠一些人情债,甚至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不便,可为了孩子,他们也都“豁出去了”。

来自浙江宁波的吴先生的女儿和几名队友一起参加了一个英语配音比赛,近日,吴先生正在动员身边的朋友帮忙拉票。记者点开这个名为“少儿英语微信电影模仿秀大赛”的投票链接,赫然映入眼帘的主办方正是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孩子参加这个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如果能拿到好名次,对她以后的英语学习都是一种鼓励”,吴先生表示,“拉票也是没办法。其他家长都在拉,有些家长还花钱买票。”吴先生告诉记者。

顺着吴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了关键词“拉票”,页面上立刻跳出大量商家提供的“微信拉票群”、“互投票任务群”等服务,标价多为1元钱一票。有些商家还打着“赢在微信”、“稳拿冠军”的口号,表示只要肯花钱,票数不是问题。微信拉票已俨然成为了一条地下产业链。

另一位家长赵女士也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无奈。儿子所在的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评选,胜出的小朋友有机会去参加园里组织的新年活动。为了这事她发动了所有亲戚朋友给孩子拉票,最后才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花钱买票我感觉没多大必要,但不拉票根本不行,孩子要是看到自己的票数落后,自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受挫。”

当然,也有些家长认为,帮孩子拉票,拉的也是自己的“脸面”。

“现在亲戚朋友聚在一起,都会说说自家小孩,孩子要是能多获点奖,我们家长脸上也有光。”郑女士八岁的儿子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主办的才艺比赛并拿了不错的成绩,跟“全家总动员”为之拉票也不无关系。

网友:跟微商没区别,是人情压迫

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甚至发私信要求帮忙投票,面对如此攻势,你投还是不投?有人表示可以理解,尽量帮忙,也有人觉得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情压迫”。

“隔三差五就会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同事帮自家孩子或帮朋友家孩子宣传拉票的消息,有时候还会单独发私信叫你投票,拒绝也难为情的,每次都帮忙投又太浪费时间。”网友@企鹅助是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她表示对这类现象实在有些反感,觉得这和微商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人情压迫”,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看到这些我一般都是忽略的,但像我妈妈这个年纪的人就会比较热心帮忙,还是出于人情吧。”还在读大二的网友@夏夏告诉记者。

“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投票需要先关注公众号甚至还要求转发到朋友圈并截屏,这类就比较讨厌,感觉目的变味了,遇到这类我一般就不会配合。”网友@小华表示。

记者随想

别让孩子们的评比演变为家长的“人脉大战”

无论何种形式的评比,都需要以公正客观为前提。而纵观微信朋友圈评比投票,多数人都是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甚至对所评之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仅仅因朋友的一句嘱托或抢了个红包,就行“举手之劳”。如此一来,评奖的客观性自是无从谈起,评出来的奖项也难免缺乏说服力。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此拉票方式,会不会让主要当事人??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产生“我的实力是其次,爸爸妈妈人脉广就行”的错误认知呢?官方组织也好,商业机构也罢,搞评选无可厚非,但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家长的“人脉大战”甚至“财力大战”是否合理,实在还需商榷。(王艺锭)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