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5 23:05:23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健康平稳发展,迫切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培育和积聚创新人才,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教育规划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健康平稳发展,迫切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目标,释放人才创新潜力,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转向人力资本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健康平稳发展,迫切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此,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培育和吸引积聚创新人才,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数量预测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模拟系统预测的学前教育3~5岁学龄人口数计算,从到2020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将从4132万人增长到479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4.1%增长到85.5%;同期,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将从13861万人增长到14706万人,巩固率从92.9%增加到94.8%;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从4355万人下降到4238万人,毛入学率从86.6%增加到90.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3576万人增加到3736万人,毛入学率将从36.4%增长到45.2%。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可能超出预期目标。
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从的17090万人增加到22974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的10.2年提高到10.7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的18.7%增长到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的13.8年提高到14.1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从91.8%提高到94%以上。①
(二)未来五年教育发展任务
为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教育改革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任务。
1.支撑创新驱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民族前途命运。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优先转型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教兴国”到“科教强国”,要将教育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在继续用好“人口红利”的同时,注重“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培养培训上亿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将道德、科学创新和国际意识贯穿教育体系,为2.6亿在校学生提供通识教育。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本科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其专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思维和学术精神,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准的学者、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准创新团队。首先,实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战略,在“卓越计划”基础上继续加大理工学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理工学生比例提高到60%,②培养上千万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科研人员。其次,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学者互访、学生交流、共建学术团队等,出台更具吸引力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政策,培养和集聚数百万具有国际视野、处理国际商务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再次,实施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建立基础研究基地,制定高校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计划,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组织高校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提高成果转化收入奖励科研人员的比例,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积极理顺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让创造性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开展在职培训,提升劳动力技术技能支撑创新驱动转换。依托技校、职高、中专、高职、本科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和其他技能培训机构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为全国在职在岗的经济活动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制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计划,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上亿企业急需的技能劳动者和上千万高级技能劳动者。关注特殊人群的技术技能升级,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提供充足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2.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对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要不断推进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对现代服务人才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使之提高到28%〔1〕,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升到44%以上。
加快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升级发展需要。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制造业提升改造和服务业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高校要扩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农业科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国际商务、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招生规模,培养各类急需的紧缺人才。
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20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700多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大,要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高到OECD国家青年就业率84%的平均水平〔2〕。对已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实行动态监测与调整,激励项目校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到70%①。
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数百万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教育公平
落实国家教育公平政策,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改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面貌。首先,改造教育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978个县的每所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进行详细备案,记录学校的办学条件、所处地形特点和“十三五”期间学区内学生人数,保证学校都能达到办学标准。其次,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设。支持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百所地方高校进行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将部委、地方政府、大型国企、教育部多方参与共建的中西部高校扩大到100所。再次,继续扩大重点高校在中西部农村的招生计划,保持重点高校新招学生中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大致相当。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首先,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乡村教育优先制度,优秀师资优先配置乡村学校,教育改革项目优先在乡村学校布点,教育专项经费优先安排乡村学校,公共资源安排优先考虑乡村学校。为适应*建设的需要,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特殊困难,办好8万所村小和教学点,根据村小和教学点地形特点确定专门的办学条件,明确教室、运动场地、生活设施、教育教学装备等教育教学设施。其次,完善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办好800所乡村高中,建立和完善省域内对口帮扶机制,实行市属以上优质高中与乡村高中结对帮扶,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再次,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力争超过80%。通过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小附设幼儿园(班)、教学点附设幼儿班,保证中西部地区1300万适龄儿童顺利入园。最后,消除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优化学校布局,通过学区招生、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合理分配、集团化办学、薄弱学校改造等方式,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让弱势群体的孩子上好学,能顺利融入社会。首先,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构建关爱弱势学生的工作机制,为2100万农村留守儿童、16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生、700万学困学生建立个人档案,〔3〕对出现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自觉性差等心理缺陷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疏导和关爱。其次,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报制度,摸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底数,为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再次,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保证1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的生活质量和人身安全。最后,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在30万人口以上无特教学校的县建设1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1933所特殊教育学校配足合格师资、配齐教育教学设施,确保残疾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二、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对教育的需求
受产业升级、人口增长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以及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一)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为10.01∶43.89∶46.09①,产业结构已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根据对“十三五”期间就业结构的预测,2020年我国总就业人口将达到7.9亿左右,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1.4亿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约在3亿左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将达到3.5亿,就业结构将调整为17.4∶38.2∶44.4。②
从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持续较快向外转移;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持续较快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增长更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不断升级。(见图1)
图11990?2020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变化,促使劳动力供求结构随之变化,由此也对教育提出了人力资本素质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协调的任务。
1.发展现代农业急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具有生产物质条件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等特点。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3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为2.4亿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1.4%。〔4〕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大幅度上升,一个农民能养活10人/年以上,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指标。〔5〕据此推算,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需要1亿多具有现代技术和管理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如果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平均每年需要转移出1400万农民到第二、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有84.4个是初中及以下学历①),农村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效率较低。为了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期间应把培育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整合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县域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以及成人中专等教育资源,设立一批“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2.发展中高端制造业需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高端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端装备的竞争优势,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有力保障,是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且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2020年,技师、高级技师、中级工、高级工等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分别比增加81万、18万、577万、349万,“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②(见表1)
表12015?2020年高技术
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单位:万人)
技能劳动者结构 | 技能劳动者需求 | 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 |
技师 | 626 | 707 |
高级技师 | 136 | 154 |
中级工 | 5073 | 5650 |
高级工 | 2851 | 3200 |
合计 | 13465 | 14868 |
加强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以实施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高级技师培训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鼓励完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推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素质稳步提升。
3.发展现代服务业亟待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是以高端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健全的网络设施为支撑,运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的高端服务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和方向。
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是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的主要增长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多数在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一般在50%以上。2013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为2.96亿,〔6〕“十三五”期间将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将增加8000多万就业人员,达到3.5亿左右,占就业总人口的44.4%。这些人员要求素质高、懂技能、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二)三个“一亿人”要求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三个“一亿人”(一亿农业转移人口、一亿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一亿中西部就近就业人口)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需要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再就业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生产生活技能。
1.促进1亿农业人口转移需要加强融合教育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1400万左右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7〕但进城务工人员常住人口并没有完成市民化的过程,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我们需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融合教育”,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通过依托各类学校开设进城务工人员夜校等方式,开展新市民培训。实施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城镇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使进城务工人员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
2.提高棚户区城中村1亿人生活质量需要加强再就业培训
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包括城镇困难家庭、企业老职工、农业转移人口及外来人口,是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突出症结,严重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201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地区。〔8〕,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893万人。〔9〕目前,资源枯竭城市低保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不少工矿区和棚户区低保人口比例甚至达到50%左右。〔10〕
解决棚户区和城中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再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策划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就业培训促安居”等支持计划,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再就业培训,力争每年为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万人次。促进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就业或再就业,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逐步化解并消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
3.引导中西部1亿人就近城镇化需要提高其生产生活技能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8.5%、44.8%,〔11〕分别低于东部地区13.7、14.7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会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其城镇化进程。为适应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转移人口的就近就业能力。到2020年,在中部地区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将增长900万左右,在西部地区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将增长850万左右。〔12〕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和鼓励地方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设培训班,建立区域性和辐射能力强的市、县、乡三级综合性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展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就业能力。
(三)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就业需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就业能力不同,所需要的教育与培训层次与内容也有所不同。
1.每年新增600多万“大学后”劳动力需要就业创业教育
“十三五”期间每年将新增本专科毕业生约700万,其中有600多万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600多万新增“大学后”劳动力中,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约各有300万。①(见图2)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
2023-08-13 03:45:29山东大学在福建高考招生计划人数和专业代码(参考)
2024-06-08 08:59:56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在福建高考招生计划人数和专业代码(参考)
2024-06-08 08:56:34陕西高考610至620分左右理科可以上什么大学
2024-06-08 08:53:10湖南上东北师范大学多少分 分数线及排名
2024-06-08 08:49:38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对比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分数线排名
2024-06-08 08:46:04保定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怎么样?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2024-06-08 08:42:14教育部专业目录 什么是教育部专业目录
2023-08-17 09:34:06教育部专业目录 怎么查自己的专业代码
2023-08-22 07:39:22教育部专业目录 国考专业目录对照表
2023-08-15 23:04:14河南企业退休涨工资吗,河南企业退休会不会涨工资
2023-08-23 19:10:37学校51放假安排通知范文
2023-08-18 21:45:53河南企业退休涨工资方案 精选
2023-08-20 03: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