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党员干部组织学习李福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5 03:05:51 

日前,国家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救助管理处处长赵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桂余才一行来我区召开座谈会调研李福强同志先进典型培树情况。副区长李雅平出席座谈会。

赵海同志强调,李福强同志的事迹引起了民政部的高度重视,希望杨浦要做好李福强同志先进事迹的素材整理,通过树典型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传承好李福强同志的精神。他同时要求,杨浦救助管理站的同志们要创新救助机制,发展专业社工队伍,延续好李福强同志精神,继续做好救助工作。桂余才同志指出,李福强是新时期上海民政系统涌现的先进典型,市局将进一步拓展典型标杆作用,弘扬上海民政精神。

李雅平同志表示,李福强同志是杨浦的优秀干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李福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下一步,我区也会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更多的人向李福强同志学习。参加会议的还有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救助站等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和部分救助对象。

默默无闻地做一个“拓荒者”,勤勤恳恳地做一个“孺子牛”。2月6日,李福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沪东工人文化宫举行。身为杨浦区救助站站长,李福强在救助管理战线上已经干了24年,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带领着救助队熬夜巡逻、爬桥洞、钻绿化带……李福强平凡坚守,只问耕耘,用爱心改变流浪人员和困境者的生活轨迹,用真情呵护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心里“住着”流浪人员

“老李的工作时间表里写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忙’。酷热的天气,是他最忙的时候;寒冷的天气,是他最忙的时候;万家团圆的时候,是他最忙的时候。”在杨浦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明依看来,流浪人员早已“住”进了李福强的心里。

为了走进救助对象,李福强带领救助队24小时不间断巡逻,查高架、钻小巷、爬桥洞……只要发现救助对象马上施以援手。他和露宿街头的乞讨者并肩而坐,耐心倾听他们的苦处,柔声细语地劝说他们进站接受救助,对一时不愿进站的人员,送上防暑降温用品,或大衣棉被等防寒衣物,并且定时定点探望。

李福强说:“我们的救助对象是那些最可怜的人,是那些最苦恼的人,也是那些最无奈的人。正因为可怜、无奈和无助,更需要我们伸出温暖的手,去帮他们一把,去拉他们一把,去搀他们一把。”如今,只要闭上眼睛,杨浦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桥洞、每一片绿化地带,住着哪些流浪人员,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为了提高寻找流浪人员的效率,在李福强的呼吁下,杨浦308个居委会全部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设立了救助点;医院、娱乐场所、酒店的保安、门卫,成了救助站的“编外”工作人员;李福强还与民政、公安、城管一起,成立了“三合一”联动救助队,实现了区域网格化管理。近5年来,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500人次,救助站工作至今,全区未发生一起流浪乞讨露宿街头人员因灾致死、致伤事件。

 为困境者撑起“保护伞”

“我本来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从我九岁那年到救助站,到今天已经整整6年了,救助站已经成为我的家,站长就是我的爸爸,叔叔阿姨就是我的亲人!”受助对象小梁满怀激动,道出对“站长爸爸”的感谢。

没有户口,父亲病故,母亲失踪,无处可去,6年前的小梁由一对老夫妻暂时抚养。“没有户口也不能让孩子在社会上游荡,再难也要把救助对象安置好。”李福强帮助小梁的想法非常坚定。

从小梁搬进救助站开始,李福强就带着工作人员一起走街道、走公安、走法院,到处咨询,写了一篇又一篇情况说明,还专门请来律师协调解决此事。7年的走访奔波在去年除夕告一段落,小梁终于拿到了户口。“看到孩子笑着哭了,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五年多来,在李福强的带领下,救助站收养困境儿童40多个,其首创的“站内救助,站外寄养;一年一签(寄养合同),定期放款;随机走访,综合考核”的模式,既让这些孩子重新有了一个家,又解决了政府的“心头之患”,还成为该站的特色服务。

针对困境者的不同类别,如今,救助站设置了分区安置救助,对老年人、患有疾病的、遭受家暴的、困境儿童等救助对象进行特殊照顾,做到分类救助、分类保护、精准关爱。站里还设立了医务室、活动室、儿童活动房等功能区。

在他的带领下,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先后获得“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上海市青少年维权岗单位”、“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社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守护城市的温度

城市需要不畏艰苦,越是寒冷越要奔走在一线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百姓付出的人;能够知道这个世界不完美但依然为之不遗余力的人。报告会上,《解放日报》记者黄尖尖细致回忆了先后三次采访李福强的经历,分享了从他身上读懂的理解和尊严、责任和坚守,感受到的城市温度。

“在采访李站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每一位流浪者的身世背景都了如指掌。他与流浪者交流,态度平等,就跟老熟人一样。”黄尖尖回忆说。

在救助工作的过程中,李福强有一条规定:与流浪人员说话,如果他们蹲着,工作人员也必须蹲下。他说,流浪人员有的自尊性特强,站着说话,他们感到低人一等。他还有一条特别规定,送进站里的流浪人员,开饭时,流浪人员吃什么,工作人员吃什么。“每个人的困境,都是因自身不同的生活境遇而造成的,我们这座城市之所以有温度,因为我们不放弃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他告诉救助站的工作人员。

“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继续摸索,”李福强说,“无论事情做得再多,都只是我们每一个救助工作人员的分内之事而已。”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