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小学教育 > 正文

家长如何让孩子的兴趣变成内在动力?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1 08:25:00 

家长如何让孩子的兴趣变成内在动力?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足见兴趣之重要;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可见坚持也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明白,兴趣加上坚持,就离成功就不远了,而每位望子成龙的家长也都在尝试怎么能让这两者在孩子身上达到统一。可往往令人苦恼的是,孩子的兴趣多变而飘渺,一会儿爱上钢琴,一会儿又迷上游泳,可是常常只有三天半的热度,家长这边才为孩子的兴趣做着远景规划,他们自己却早就“移情别恋”了。这是为什么呢?怎么能把兴趣保持下去呢?也许下面这篇文章能为家长们解惑。

如何让孩子的兴趣变成内在动力?

/安妮鲜花少儿英语专家、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嘉宾;原文刊载于作者新浪博客

大家对于兴趣本身的价值都不否认,都认为有兴趣是好的。但是,当兴趣遇到了难题,是不是能一直成为动力让人往前走,有些人觉得困惑甚至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

兴趣是儿童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杜威的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兴趣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违背兴趣实际上就是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

从我个人观察孩子的情况,包括我观察之后再去找各种理论依据。我的理解是:兴趣是前提,没有兴趣的事情难以走远。当然有的孩子开始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有兴趣,所以开始了才知道。有的孩子开始以为自己有兴趣,但是做了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些都正常,真正兴趣的发现是要过程的。不能那么绝对。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我看到大家特别困惑,我以前也想不通。就是当孩子从开始的兴趣到不感兴趣的时候,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感兴趣的时候如果放弃,是不是会恶性循环?不放弃只有强迫一条路吗?

回顾安妮的路,我觉得任何事情一定是有坎的,尤其是特长类的,音乐也好体育也好。只要有标准就会有困难。而困难出现的时候,孩子所谓的不感兴趣其实是一个表象。是他们回避困难的一个借口。人都有自尊,孩子更是如此。尤其是孩子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更看重别人的评价,并且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对自己的认知。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不敢承认自己不行,但是又没有力量去解决眼前的困难,那怎么办?只有后退。当然有些孩子一方面后退(表现就是磨蹭、不专注不积极等)但同时也不承认自己没兴趣。大人觉得兴趣就是这样肤浅的不靠谱的。其实这些都是假象。

当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成人怎么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看到一种观点,以前我也深信不疑,那就是说,不能轻易放弃,这是磨练意志品质的时机。不然孩子会一次退缩次次退缩。但是这个观点背后隐含着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想法,那就是:所以成人要推,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继续要求孩子甚至去强迫他完成应该做的事情。

推的结果我想大家都能从身边看到很多失败的例子。那就是恨弹琴的恨舞蹈的恨英语的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成人在这样的心态下,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心理需求,更没有想到过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甚至成人的有口无心让孩子觉得孩子连这样的困难都解决不了是很可耻的事情。

所以成人的要求就变成了和困难站在一起,这样就使原本觉得自己在困难面前已经弱小的不自信的孩子更加害怕更加不自信。困难因为成人的加入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孩子要想找到自己,就会恨这个大怪物。当然也会连带地恨成人。很多亲子关系紧张的症结也在这里。

那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以我们成人自己的心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有个人真心地听听我们的困难在哪里,宽慰我们一下甚至指点我们一下让我们觉得更容易面对困难,还是一个拿着鞭子拿着闹钟不停地告诉我你要什么什么时间完工的人让我们更容易面对甚至克服困难?

兴趣的保持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取决于困难克服的过程是否顺利。如果困难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兴趣减弱甚至丧失就很正常,或者反过来说,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各种兴趣下降的表现时,第一反应就应该是检测一下是否随着学习的进展难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到了让孩子力不从心的阶段,如果是,那么就要及时调整。如果不是,仅仅是枯燥的方式引起的兴趣下降,那也要及时调整方式增加更有兴趣的环节。国外的各种教学素材和方式之所以如此重视fun,原因也正在于此。

当时安妮钢琴的失败,今天反思,就是因为成人,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孩子觉得畏难的时候没有理解孩子。当时是想帮助孩子但是方法不对,让孩子觉得被纠错过多更加丧失信心。

而兴趣和困难同时并存的问题在安妮学武术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看他们学校的武术队孩子们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她一直很执着地坚持着。很多时候我觉得挺累的。人家孩子每周可能会少去一两天,我说你也少去点吧。她不干。但是这个过程中也有无数哭哭啼啼的时候,也有早晨起来磨磨蹭蹭不愿意上学的时候--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某个武术动作做得不好担心过不了关挨批。

吸取过去的教训,我把精力放在了解决问题上,接纳情绪,鼓励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找老师要求老师给指点,有时候老师看到孩子的动作不到位以为是不努力所以会批评,而挨批之后往往孩子不敢再去找老师。这个时候帮助她建立内在的力量感、走出这一步去和老师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经常的情况是,曾经愁眉苦脸的事情,就是老师一句话就解决了。回来之后就变得艳阳高照了。而这一次次的经历和体验,也强化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得自己能够更有勇气往前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英语。其实我认为英语和才艺不同,儿童英语的目的性不能像某一个动作必须达标那样来要求。如果大家能够看看牛娃们的经历,会发现:被强制要求“学”英语的孩子和因为自发自愿的兴趣去“玩”英语的孩子,前者并没有成果上的显著优势。而前者的劣势是:孩子因为被要求,有压力,一旦达不到要求的挫败感不能很好化解,就会影响今后的兴趣发展。英语用不着高压也用不着贿赂,只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去提供满足不同兴趣点的素材,孩子自发的动力就足以推着自己往前走。

而素材是否有趣,不仅取决于素材本身更取决于陪孩子使用素材的人。所以同样一套素材有的成人用得孩子高高兴兴,有的成人则让孩子索然无味。这中间不仅是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对素材对孩子的理解。成人自己融入素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素材再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喜爱,通过自己让孩子也体会到这种喜爱,效果想不出来都难。这一点,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很多人体会到了茅塞顿开之感。

目前看孩子们的英语之路,凡是中间有反复、逃避英语的,基本都是家长或者老师“推”得厉害了。孩子心里都有一杆秤,觉得自己达不到,不敢承认,就去逃避。一旦成人调整目标和要求,孩子的兴趣就又回来了。

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是自发的,但是如何帮助孩子保持兴趣则是成人的责任。能帮助孩子解决兴趣之路上的困难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至少,我们不能好心办坏事,因为要求而破坏他们的兴趣。

我们一直说要按照兴趣这根主线提供素材给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建构。兴趣和内在建构到底是什么关系?看过上面的内容大家应该已经有了答案:兴趣是内在发展阶段的外在表现,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孩子目前的发展阶段。按照兴趣提供资源就是在他需要盖地基的时候你给提供钢筋水泥。他跟随着兴趣去选择钢筋就用钢筋选择水泥就用水泥。这些素材被自己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就完成了内在建构,形成了自己的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