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黔东南60周年州庆放假安排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0 13:36:25 

2016黔东南州庆放假安排:每年7月23日为自治州成立纪念日,假日2天。

美丽蝶变??黔东南建州60周年旅游发展成就综述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被联合国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有“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美誉的黔东南,依托“中国凯里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一年300多个民族节日的魅力,“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盛誉,使“百节之州”、“歌舞之乡”、“森林之州”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扩大。

不妨请你停留一下脚步,走进黔东南。在这里,生机盎然的绿意,让人顿感清新,朝阳产业??旅游康养业花开正艳,预示着自治州美好的明天。

壮士“断腕”固绿绿色发展成为新目标

也许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末,长江、黄河流域的一场水患灾难,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场灾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森林的过度采伐。

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就在这一年,国务院发出了禁伐天然林和限伐人工林的禁令。长期依靠“木头财政”作支撑的黔东南,经济发展一下跌入了低谷。一边叫停禁伐,一边要生存发展,唯有“壮士断腕”保住青山绿水,另谋生存之路。

为了建设长江、珠江生态屏障,黔东南一年财政少收几个亿,付出了巨大代价。

禁伐令,客观上保护了黔东南州的生态资源。这让自治州的各级决策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重新对州情进行再认识,把保护青山绿水、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提出了“生态立州,旅游活州”的战略。“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

党委政府的倡导与推动,建设旅游大州逐渐成为全州上下的自觉行动。

从此,在全州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贯东西的千里绿色长廊,山青了,水绿了,天更蓝了,更多仰慕绿色黔东南的旅行者,纷纷走进山川碧透的苗乡侗寨。

承办全省旅发大会黔东南名片闪亮登场

雷山西江,1000多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静静地度过了1700多年的时光。

2008年9月26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这里举行,西江千户苗寨一鸣惊人。

当年国庆节的第一天,西江千户苗寨吸引中外游客近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

依托旅发大会,黔东南州走上了“举办一个节会,打造一个品牌,开发一个景点,树立一个形象,带动一方经济”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镇远古城、黎平肇兴侗寨及黎平会议会址、从江岜沙、榕江三宝侗寨、锦屏隆里古城、剑河温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凯里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等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按照国家A级旅游区的要求,进行了整修、扩建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档次。

世界旅游组织4次考察黔东南,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达30个。“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品牌更加响亮了。

青山绿水的黔东南,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远古的历史烟尘并存。依托其结构性特点和民族性特色,及其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不可代替性、原始神秘性、群众参与性和双重互补性特征。

自治州通过大旅游这个平台,推动民族歌舞、民族商品、手工艺品、生态农产品、民族餐饮等走向市场,使民族文化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转换,成为老百姓自觉保护、自愿传承的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致富手段,不断提高他们保护、挖掘、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产业协调发展,全州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宾馆酒店169家,星级农家旅馆826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21家。

“前店后厂”的乡村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和“前店后家”的乡村民居旅馆经营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实现了“脑壳子”和“钱袋子”的双赢。全州旅游从业人员260992人。全州有25000多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脱贫占本地居民人数比例的21.36%。旅游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旅游增长由2007年全省的第三跃居全省第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日渐强盛,已成为贵州一颗耀眼的原生态旅游明星。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评价说,“十一五”期间,黔东南的生态旅游、原生态文化旅游走向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黔东南原生态旅游在中国旅游产业中增添了多彩的一笔,把民族原生态的形象,不仅展现给中国旅游业,而且在世界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产品。

推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自治州新兴支柱产业

进入“十二五”,自治州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目标,大力实施“旅游活州”战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施秉县杉木河景区,来自浙江的温先生谈道:“我已经是第三次到黔东南来清肺养眼了。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人们在矿泉水般的河流里漂流,真是回味无穷。”

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的宣威镇嘎尤苗寨乌羊麻,成为凯里、都匀市民的周末休闲地,形成独有特色的“周末经济”。

巴拉河、杉木河、氵舞阳河、雷公山迅速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的热点,“苗乡侗寨”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的品牌。

宜居宜游宜业,村美民富。“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和“特色城镇”正成为美丽黔东南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在旅游景区建设上,施秉杉木河-云台山景区、镇远古城、锦屏隆里古城、黎平肇兴侗寨等旅游景区已纳入全省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黔东南成为全省进入100个景区名单最多的市州。

在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过程中,黔东南涌现出了凯里南花、雷山西江、施秉望城、锦屏雷屯、从江岜沙等自然生态良好、群众文明幸福的新农村。“到黔东南旅游,就像浸泡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这里浓郁的苗族、侗族文化氛围让游客们感叹。

全州已有1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有52项6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进入国家级名录,有175项206个保护点进入省级名录,有186项218个保护点进入州级名录。“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州文化遗产总量位居贵州省之首。

银饰、刺绣等传统工艺产业发展迅猛,民族节日文化效益彰显,民族歌舞文化从自娱自乐走向市场化,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由民间活动开始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运作……独具黔东南特色的文化产业近年来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观念与生活,更将其“魅力”渲染到了国内外。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在中国乃至世界,“惟黔东南才配称为原生态”。

11月,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举行,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全州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3%。“十二五”期间,全州旅游星级饭店5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30万余人,旅游公司30家,旅游商品企业733家。全州接待游客17156.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7.22亿元,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全州累计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70.41%和325.08%,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地位凸显。

用好两个宝贝推动“旅游+”

5月6日,省委常委会在专题听取我州工作汇报后指出,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黔东南州正按照省委的要求,依托自然生态优美和独特的苗侗村寨,黔东南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手笔谋划、高水平建设,注重把周边分散的景点和美丽乡村建设串联成璀璨的项链,把黔东南全域打造成公园、处处打造成景观、村村打造成景点,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在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和村寨风情的基础上,黔东南把神秘多彩的苗侗文化展示给全世界,目标直指“中国民族乡村旅游示范区”。

“旅游经济就是旅游+X。”“旅游+”成为我州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产业融合,旅游业将全面渗透到经济各行各业。

当旅游遇上工业,可以产生别具特色的趣味。旅游商品、工艺品,让游客能够零距离亲身感受。

当旅游邂逅农业,可以释放乡野原始的魅力。采摘、品农家菜,成为城里人度假的好去处。

当旅游与文化结合,可以触动游客共鸣的神经。在弘扬传统的同时,为文化注入新活力。

旅游+城镇、旅游+扶贫……

黔东南旅游,正顺势而为,不断地华丽蜕变,化蛹成蝶。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