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滁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滁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8 05:40:38 

春节,是中国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人们走过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习俗消亡了,也有很多习俗保留了下来,加上新诞生的一些习俗,形成了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春节民俗文化。凤阳民间有许多很有意思的过年习俗,一直传承下来,比如:“牛吃年夜饭”、“矮女孩打椿”、“出嫁女垫缺”。

除夕夜给牛吃“年夜饭”

在凤阳,除夕晚上的最后一顿饭俗称“年夜饭”,这顿饭是最讲究的,农村家庭一般是上十碗菜,俗称"十大碗",前五碗是规定、家家都有的鸡、鱼、肉、蛋、喜元子,后五碗是各家各户自行搭配。还有许多人家除夕夜会吃这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一大家成员围成一桌,吃“十大碗”年夜饭,最后每人在碗里剩下半碗米饭或一个馒头,一方面寓意“年年有余”,一方面是作为家里老黄牛的“年夜饭”。据老年人说,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以前没有农机,犁田、拉车、拉耙、打场等最苦最累的活都是牛干的,为每家每户赚取了丰收。有时活儿太难太重,动作稍慢一点,或者实在干不动了,还要挨主人的鞭打和恶狠狠的斥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打一千,骂一万,三十吃顿年夜饭。”年三十“月穷岁尽”,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了,当人们欢天喜地过年的时候,也给耕牛吃上“一顿年夜饭”。男主人从“十大碗”里拨一部分菜肴,再把家庭成员吃余下来的“年年有余”的米饭、馒头覆盖在菜上,端给辛苦耕作了一年的耕牛享用。

此时,男主人一般情况下会站在一旁,观看牛第一口吃什么,如果第一口吃下馒头,就预示着来年小麦会大丰收,如果吃米饭就预示着来年水稻会高产。

矮女孩半夜“打椿”

2月4日前后,为每年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在凤阳民间,这天有一项重要习俗??“咬春”:炸春卷、吃春卷,又叫“报春”,这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除“咬春”外,凤阳县武店镇、官塘、西泉、刘府大庙等地,在民间还有“打春”的习俗,此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女儿长高长大长漂亮的美好期盼。

所谓“打春”,就是女孩“打椿树”期盼长个子。如果哪家的女孩子在长不高或者过去一年长个子不太明显,女孩子的母亲就会在“立春”的头一天晚上悄悄的告诉女儿,都是怪自家后院那棵长得最高的椿树,它只顾自己往上长个子,根本没有照顾小孩,所以就轮不到女儿长个子了。

随后,母亲递给女儿一个洗衣棒槌,而且还会教女儿一个“秘诀”:叫女儿在“立春”这一天晚上乘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去打自家后院那棵最高的椿树下,以左胳膊搂住椿树,边围着椿树顺时针转,边以右手用洗衣棒槌一边轻轻地敲打椿树树干,嘴里一边还要念叨:“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我长(zhang)长(chang);你长粗了就解板,我长(zhang)长(chang)穿新衣裳。”好话说三遍,女孩把椿树敲击了数次,把上述的话重复三遍,再悄然回到家里,带着“来年就会像椿树一样,蹭蹭往上长”美好的期盼进入梦乡。这当然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当然,这一切都是女孩独自一个人在自家院子里悄悄地完成,如果被个子高的兄弟姐妹特别是外人发现或听去,反而给别人留下了笑柄,会被他人嘲笑许久的。

为何选择打击椿树祈求长个子呢?据老年人解释,椿树的书中虽然极贫贱,但是其对生长条件极其简单,房前屋后,黄土崖畔,无论怎样贫瘠的土地,椿树都可以随处发芽、茂盛地生长。环境对椿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有一把黄土,就足够了。椿树是一种速生树种,而且成材后多是解成板子或椽子用在房屋建筑上,或做家具。不论多久,椿树解成的板子或做成的家具不开裂、不生虫、不走形,所以椿树称“树王”。所以,乡村人家喜欢把这样易成长、好培育、用途大的椿树作为自家女儿祈望的对象了,希望女儿在并不好的环境和条件下快快长大、长高、长漂亮。

出嫁女为父母“垫缺”

在凤阳,有已经出嫁的闺女大年初二回娘家给父母“垫缺”祝寿、过“旬头”祝寿的习俗,起于何时无从查考,至今依然保留此习惯。

出嫁的女儿待父母到六十岁后,凡是逢年龄尾数是3、6、9,在年初二要去垫缺,这样一年来父母就会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在医疗条件、物质匮乏的旧时代,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说,还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让很多子女于心不安,于是嫁出门结过婚的女儿在父母逢年龄尾数是3、6、9,尤其是在父母66岁、73岁、84岁这3个重要“旬头”的年初二,要给父母“垫缺”祝寿。

这三个“旬头”的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无论嫁了多远,这一天都要返回到父母家,给父母祝寿,垫缺的物品不定,逢三的,听说一定要有鲤鱼,逢六要吃女儿一块肉,逢九肉鱼都要有,还有若干个1斤重并贴上红“寿”字的大馒头、36个红点馒头,饺子是一定不能少的,而且饺子的数量与父母岁数相同。其它的如水果、糖果等不限。俗话说:“六十六吃块肉”“六十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七十三,八十四,吃了鲤鱼准没事。”

另外,除了送给父母的饺子,还要提前计算好从自家到父母家要有多少个塘坝沟坎,必须提前多包一些水饺,在去父母家的路上,每经过一处塘、沟、涵,需丢下一个水饺,意为“沟缺”垫平,为父母祈愿免去灾祸。

孝顺的女儿还要掌握好父母的饭量,包的“饺子”尽量个头很小,必须要父母一顿吃完,号让老人顺顺利利地闯过“旬头”关,以期健康长寿。

现在,在凤阳许多乡镇依然保留着垫缺的风俗,就是让那些因工作忘记父母的子女在百忙中想起父母来,用行动来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笔者不认为这是迷信,而更情愿认为这是一种“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再现,是一种崇善,崇真的体现。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