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国家政策 > 正文

丹东市黄标车淘汰报废补贴政策,丹东市黄标车限行区域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5 20:36:42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也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丹东市作为东北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东端起点,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绿色交通发展对于促进丹东市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丹东市绿色交通发展,推动辽宁省创建绿色交通省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民生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和保护环境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协调联动,倡导全民行动,加快推进丹东市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能力建设、监管能力提升等主要任务,创建和谐交通发展模式,为增强丹东城市与产业发展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融合。统筹谋划综合运输体系与绿色交通运输发展,统筹市域和区域交通运输、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统筹近期试点与长远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打造绿色交通城市。

(2)政府引导、全民行动。坚持政府作为主体,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强化政府监管约束和激励引导作用,同时充分调动企业作为绿色交通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倡导绿色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形成政府有效推动、企业自觉行动、社会共同行动的工作格局。

(3)创新驱动、持续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环节,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研究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支撑绿色交通运输发展。

(4)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根据丹东市域与区域发展的不同特征及各种运输方式、各领域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别确定各地区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任务,强化分类指导,实施差别化政策。同时以部省市共建为契机,以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为抓手,按时序分阶段推进,以试点示范为引领逐步推广。

3.发展目标。

(1)到2018年,绿色交通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全市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智能协同的交通运输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到2020年,建成符合国家总体要求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广绿色交通运输装备,优化节能高效运输组织,建成绿色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提升绿色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示范公路、示范港口、示范企业,全面建成绿色交通城市,实现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丹东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对外通道的建设,结合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统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积极争取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与周边省份及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有效提升省际运输通道通行能力,构建国际大通道;加快完善沿边基础设施建设和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规划新建一批围绕界河及跨境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项目;建设完善交通运输枢纽,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节点的有效衔接,全面打造具有国际化战略的现代交通网络。

4.加强交通枢纽节点建设。

(1)推进客运枢纽建设。客运枢纽立足于与丹东市经济社会及旅客运输发展特点相适应、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布局形态相协调,构筑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能力充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以及与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和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系统,实现城市对外交通组织顺畅,继续建设完善客运基础设施,推进公铁衔接型立体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试点建设城市出口站,继续扩大农村候车亭的覆盖面,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出行便捷的客运场站体系。重点推进丹东新区客运枢纽站、丹东客运东站、东港客运枢纽站等项目的建设,按口岸国际机场标准改造丹东机场,努力增加航线和航班,不断扩大民航机场客货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国内国际航空物流。加快东北东部铁路丹东段的建设,提高铁路物流量。

(2)加快货运枢纽建设。在区域交通格局中提升丹东市作为全国公路运输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丹东市区位优势,货运枢纽建设覆盖主要产业园区和工业开发区,满足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加工制造业和特色农业等企业的物流需求,支撑城市产业发展战略;衔接边境口岸,覆盖主要贸易批发市场,满足对外贸易、商贸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需求,支撑城市商贸发展;服务于港口和铁路发展,促进货物运输“无缝衔接”。有序推进港口建设,完善油品、矿石、汽车、粮食、集装箱等运输系统布局,大力发展公用码头,继续优化码头结构;支持发展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建设货运枢纽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开展甩挂运输试点,推动邮政速递作业枢纽、公用型城市配送站点、农村配送站点建设。

(3)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统,完善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大力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做好公共自行车与城市公交之间的衔接。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运输联系,实现功能匹配、衔接顺畅,使城乡居民享受同质化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BRT快速公交,通过实施专用车道、专用信号,将新老城区25公里道路通行时间由40分钟缩短为25分钟。

5.加快升级优化公路、水路网络结构。

(1)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以“四横五纵”公路网主骨架,以干线公路网升级改造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有路网结构和总体水平,着力构建“畅通、安全、舒适、高效、和谐”的公路新格局。重点建设境内的国家高速公路,打通境内高速公路与相邻省市的衔接;有序推进连接丹东港、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物流园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完善港口、园区集疏运体系;推进国省公路特别是新提级的国省公路的建设改造,加强经济区域间的通道建设,注重国省公路重要路段整体功能与技术标准的衔接匹配,提高公路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在实现鸭绿江公路大桥对外连接功能的基础上,建设大东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和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公路项目。强化县级政府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逐步有序实施村村互通公路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路网通达深度与覆盖率。

(2)推进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鸭绿江界河航道整治及航道信息化工程任务,以全面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水路运输的需求,同时,加快推进支持系统船舶、场站、维护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界河航道养护管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6.加强建设、运营和养护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1)强化公路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生态环保建设。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运营领域,积极组织开展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分别从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管理服务系统等方面全面落实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等全寿命周期内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强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应用,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推行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应用LED节能灯具。对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太阳能风光互补方式供电改造,对重点收费站实施节能照明改造。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温拌沥青、超重超载不停车检测系统、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推进路面基层材料和废旧沥青面层材料再生循环利用,积极推广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胶粉改性沥青及服务区水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的使用,扩大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和建筑垃圾砖的综合利用,控制资源占用,优化公路选线,加强环保型融雪材料和智能型融雪材料撒布设备的推广应用,减少取弃土场、冬季除雪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公路生态景观服务工程,加强景观保护与再造、公路旅游服务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采取植被恢复、生态移植等生态修复工程。

(2)大力推进公路沥青拌合站油改气工程。以实现“零废弃、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标,采用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选用清洁能源燃料和广泛应用温拌合再生技术,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粉尘、噪声、废水和废料排放。交通拌合站绿色改造率达到100%。

(3)积极开展丹东港绿色港口建设。强化大宗散货装卸港区的粉尘污染治理,在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推广油气回收治理,加快推进船舶靠泊使用岸电技术,以及电力驱动集装箱门式起重机、皮带机运输机智能节电系统应用,装卸机械应用天然气、地源热泵能源站、LED照明、光伏发电及风光互补照明工程、能效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RTG“油改电”、物流集配电子商务系统、港口智能运营管理系统等建设相关工作,引导港口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将丹东港打造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窗口。

(4)建设鸭绿江绿色航道。实施航道疏浚、航道信息化和太阳能航标灯工程,进一步改善鸭绿江航道条件,促进鸭绿江航道管理现代化,进而促进旅游业、民间贸易和物流业的发展。

(5)合理布局加气站建设。实现加气站在本地区全覆盖,保证各县(市)都有加气站,彻底解决气源问题,积极引进多家供气企业参与加气站建设。

(6)推广绿色循环低碳工程机械设备。调整优化交通施工机械装备、工程船舶结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老旧工程机械、工程船舶等,提高交通建设用能设备的整体技术效率。严格营运车辆进行维护保养,加快淘汰黄标车,无冒黑烟车辆上路行驶。

7.加强土地、交通通道和岸线资源的节约利用。集约化应用交通建设资源。统筹优化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运输枢纽资源,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施工材料,减少对山体、林地、海洋等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加快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应用。

8.提升运输装备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大力调整优化车辆运力结构,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引导货运车辆向重型化、厢式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大力调整船舶运力结构,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老旧船舶与落后船型;优化船队吨位结构,推动海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扩大顶推船队规模,发展与航道技术标准相适应的大型化、标准化船舶。

9.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逐步优化用能结构。加大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力度,逐步提高城市客运领域LNG/CNG车辆、混合动力车的比重。大力加强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鼓励替代燃料在公路运输、城市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中的应用,加大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在交通行业的示范与推广,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船舶清洁能源应用,试点推广船舶LNG动力改造,在新建船舶中推广LNG动力系统的应用;加快老旧船舶的更新换代工作,通过船舶技术升级改造,改善船舶用能结构;优先发展绿色公交,提高公交在城市交通的分担率;通过更新和改造全部实现出租车、营运客车“油改气”,营运货车“油改气”率达到50%;港口、站场等作业机械装备逐步实现“油改气”或“油改电”。自起,全地区凡到期报废和新上线的公交车、出租车、教练车和城际客运车辆,必须使用新能源为动力,逐步淘汰汽柴油营运车辆,实现绿色公交、绿色出租、绿色客运。

10.严格执行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限值及机动车排放标准。严格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限值准入管理。根据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严格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对企业新增、报废更新的车辆严格按照燃料消耗量限制标准进行核查,从源头上严把业务办理的审核关,不符合标准的车型不得投入营运。

11.推广绿色驾驶技术和绿色维修服务工程。

(1)推广绿色驾驶。总结和推广汽车、船舶绿色节能驾驶操作与管理经验、技术,组织编写汽车驾驶员、船员绿色驾驶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将绿色低碳意识和技能作为机动车船驾驶培训教练员、汽车船舶驾驶员从业资格资质考核认定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开展汽车驾驶员绿色驾驶技能培训与竞赛,加强船员航行操作与管理节能减排培训,逐步建立一支节能环保意识强、驾驶技能好、业务素质高的汽车驾驶员、船员队伍。大力推广车辆驾驶培训模拟装置,探索建设全市驾培管理平台,实现驾培模拟器教学与IC卡计时联网。努力建设较完善的驾培行业节能减排体系,使全市使用模拟器教学的驾培机构覆盖面达到50%以上。

(2)推广绿色维修作业。建立健全行业绿色汽修技术和管理体系,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汽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推广使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在汽车维修业中推广实施绿色机电、绿色钣金、绿色涂漆以及绿色废弃物处理工艺。组织实施在用车检测维护(I/M)制度,启动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I/M制度试点工作,研究在用车尾气排放相关维护技术规范,提升汽车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维护水平。鼓励洗车环节的废水循环再利用。实施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节能培训,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学员的实地操作培训,组织开展机动车检测维修技能竞赛,提高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研究制定绿色汽修地方标准。挖掘和总结绿色汽修示范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绿色汽修”创建范围,促进绿色汽修创建长效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展。

(三)加快集约高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建设。

12.加快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不断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积极引导多式联运、海铁联运和水水中转发展,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主体功能区等规划的衔接协调,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绿色出行系统,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

13.加快优化客货运输组织管理模式。优化公路客运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客运运力调控,提高道路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广滚动发班等先进客运组织模式,提高客运实载率,形成集约化程度高、大型客运集团公司和品牌运输为主导,中小型客运企业为辅的客运市场分工格局。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鼓励和引导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在城区范围内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建设。优化公路主枢纽布局,以优质高效的集约化运输网络与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客运效益与效率。引导货运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打造物流集聚发展区,提高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14.加快发展绿色货运与现代物流。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引导货运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运输组织化水平,推动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方向转型,加强城乡物流服务,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经济高效的先进货运与物流体系。以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为重点,大力推广集约化、专业化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随着丹东市被纳入全国公路运输枢纽体系和丹东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即将开通,以开展甩挂运输为依托,打造集港口物流、产业物流、城市物流、农村物流为一体的交通物流枢纽,建设集港口、口岸、公路、铁路、民航于一体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整合物流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能源消耗。打造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丹东口岸绿色物流园区,实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地源热泵空调、LED灯等一系列节能减排项目。

(1)推进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依据《丹东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着重抓好“两个园区、六大基地、十处专业中心、一个配套、三条通道”的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将丹东市部分较大型传统物流企业提升为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引进跨国物流集团,提升我市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丹东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和完善口岸、物流、商贸、临港工业等功能,尽快形成港口粮食物流、钢材物流、煤炭物流、矿石物流、集装箱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及油品物流等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以东北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为依托,推动在吉林、黑龙江以及蒙东地区陆港建设,延伸港口腹地,把丹东港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商港。

(3)继续推进实施道路甩挂运输试点。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交运发〔2009〕808号)和省交通厅有关工作部署,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或项目组织开展并逐步扩大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努力提升甩挂运输周转量比例,提高车辆里程利用率。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选择适宜的货类或项目发展甩挂运输,积极探索港口开通甩挂运输航线。初步建成区域性的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实现站场资源、车源以及货源的共享,提升交通物流运输效率。在新建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物流园区开展甩挂运输,和其他省内运输企业结成甩挂运输联盟,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相关政策,探索高效节能的货运组织模式,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15.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以城市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BRT)为主的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体系,不断提高公交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成以快速(BRT)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交线网新辟和优化调整,提高公交线网密度,不同交通方式线网有效衔接,构建结构合理、便捷高效的运营网络体系。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城市公交专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供给充分、路权优先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提高公交车辆平均运营速度和换乘效率,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增强公交吸引力。

16.加强引导公众绿色循环低碳出行。鼓励发展共乘交通,扶持和鼓励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研究实施出租汽车合乘政策,推广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和约租服务。大力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减少公众机动化出行。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推动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

(四)加快智能交通与信息化建设。

17.加强客运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客运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调度系统和客运服务网点建设。全市所有等级客运站之间与旅游、铁路、民航、银行等系统实现联网售票、电子结算。加快市县两级GPS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将客运班车和所有包车客运车辆及所有营运客车纳入系统管理。实现对客运生产全过程实时远程监控。

18.推进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物流业发展中,以信息化发展为支撑,建立便捷、高效、快速、准确的物流经营管理和监控网络系统,用信息化带动物流业的现代化。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全市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物流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对物流运转实行全过程监控和跟踪,各物流环节争取实现无缝链接。

19.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行与管养信息化水平。

(1)推进公路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快感知公路建设与推广,建设公路养护与桥梁检测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示范工程,提升公路养护与决策信息化水平;建设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示范工程,打造高速公路网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示范区;加快实施不停车收费(ETC)项目,大力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建设,拓展不停车收费车辆范围,提高自动取卡系统的车型识别能力和通过速度,减少收费过程中由于车辆低速、怠速造成的能源浪费和排放。

(2)推进智慧港航建设。建设数字航道,创建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航道视频监控系统、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利用卫星定位、RFID等各种感知手段,实现智能管理、智能服务。

(3)提升港口生产调度和物流管理智能信息化水平。根据港口生产集疏港方式、仓储、装卸以及各生产环节的衔接多样性、个性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优化升级生产管理系统,实现轻松、规范、细致的生产业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掌握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动态,有效控制生产过程。建立健全散杂货、钢材、粮食、集装箱等业务领域的专业化码头生产管理,优化生产作业流程,进一步提高现场作业数据的实时性及准确率,深入强化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在丹东港基础物流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全程物流的建设,全力打造智慧物流。采用大数据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自主汇聚、整合和调度物流资源,引导、协调和推动社会物流链高效、智能、标准化、集约化运转,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发掘和拓展物流服务、贸易、金融等市场空间和效益;通过监测、分析、信用评估,规范物流服务企业和各市场利益方行为,实现公平、开放、社会化物流发展。引导各类企业主动整合自身优势资源进入智慧物流体系参与物流活动,推动企业向适应智慧物流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整个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和跨越式发展。

20.优化旅客运输与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建设“丹东无线城市绿色交通服务平台”,面向全体市民提供实时路况查询、实时路口视频查看、实时停车位查询、公交实时到站查询、出租车就近叫车服务、手机购票、公众出行信息等多项综合服务。

(五)提升绿色交通管理能力。

21.构建完善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制度体系。

(1)健全丹东市绿色交通发展规划体系。落实《丹东市绿色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2015-2020年)》,出台《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规划定期评估考核、通报和及时修订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将综合交通路网布局、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公共交通及公交场站建设与线网调整、自行车服务网络、加气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布局等纳入总体规划中,争取在项目审批、用地、资金等方面得到保障。

(2)健全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分类有序推广成熟适用技术。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重点领域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输组织、节能环境、低碳保护领域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大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范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提升全系统科技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更新水平,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3)完善低碳交通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监管、能源审计、能效管理体系建设、绿色认证等制度。组织开展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标准需求调研,进一步完善低碳交通监测、统计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

22.完善绿色交通运输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在全省统一协调安排部署下,建立健全与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工作相适应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按照辽宁省确定的重点监测样本企业,组织企业实施相关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业务能力建设,提高数据来源可靠性,强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指标的调查、分析和发布工作。在现有的统计监测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人员培训,畅通数据采集渠道,促进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23.强化绿色交通监管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丹东市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监督管理体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绿色交通运输监管合力。鼓励重点企业建立节能减排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逐步形成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绿色交通运输发展的监管网络。

24.加强绿色交通服务平台建设。

(1)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培育交通运输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积极引导大型交通用能单位与专业节能减排服务公司加强合作,为企业实施节能低碳改造提供第三方审计、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

(2)研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组织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交易方面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探索包含交通运输企业及社会公众交通活动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积极引导重点交通运输企业参加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25.推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进一步挖掘培育全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全面推广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和技术,继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宣传绿色交通理念,培育绿色交通文化,使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成为全行业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

三、保障措施

26.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政府成立丹东市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推进丹东市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组织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和标准,完善多部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发挥组织领导、支持保障和督促检查作用。各地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绿色交通运输发展组织机构建设,明确专门机构、人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编制并落实行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每年制定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总体推进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推动绿色交通城市建设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各地区、有关部门要相应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并细化为年度工作要点。有关部门要做好行业规划细化工作,在规划中充分体现绿色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绿色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将规划目标、指标和任务逐一落实,并确定具体实施的重点项目。

27.强化监督管理。根据交通运输部、辽宁省交通厅对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工作的要求,以开展绿色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为契机,完善全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体制和机制、研究制定配套工作方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绿色交通城市的工作格局。

在《丹东市绿色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2015-2020年)》的指导下,合理部署并监督完成绿色交通运输建设的各项工作。市交通局要组织编制完善《丹东市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工作办法》《丹东市绿色交通城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丹东市绿色交通城市绩效评估制度》等与绿色交通城市创建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部门工作联络和定期信息报送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快完善并组织实施丹东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纳入统计制度,按照布局科学、数据准确、传输及时的要求,建立与交通运输部、辽宁省节能减排统计分析、评价考核相适应的监测网络;加紧研究节能减排评价和考核体系,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加强对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建立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绿色交通城市创建专项检查和监督工作,及时总结和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将本方案的各项指标和主要任务逐级分解到年度计划中,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由创建绿色交通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总负责,制定考核方案,定期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强化目标责任制。

28.落实资金保障。拓宽丹东市绿色交通城市建设重点支撑项目的资金筹措渠道,通过企业自筹、地方政府拨款、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助和社会自筹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

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上级部门节能减排财税优惠政策,加强与省节能减排工作管理部门、财税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努力争取省级地方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工作的支持。要积极利用金融机构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节能产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项目所提供的优惠贷款,努力争取银行对交通运输节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节能技改项目给予的贷款支持,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节能减排项目管理模式,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9.开展宣传培训。

(1)注重绿色交通城市宣传引导。将绿色交通城市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交通节能减排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利用“节能宣传周”、“低碳体验日”等活动,采用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方式,宣传节能减排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重要意义。

(2)强化绿色交通教育培训。组织开展与金融机构、国内其他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合作研究、开发、培训、考察访问,将交通节能减排知识纳入企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交通节能减排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全市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的节能减排素质。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消费方式。

丹东市人民政府

6月1日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