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档案管理制度 > 正文

2020年南京市两会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6 11:06:04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发展新阶段的形势和要求,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全市“十三五”发展

*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是南京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谋划和推进“十三五”发展,要立足南京发展阶段新特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跑线,持续奋斗、争先进位,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一)“十二五”时期南京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发展史上的不平凡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变化,我们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创新思路、扎实苦干,成功举办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有效保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市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郊区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稳步提高,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石化、钢铁、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之和,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全面铺开,在宁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率年均提高约一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过江交通压力、城区拥堵难题、住房保障问题大幅缓解,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明显改善,城市空间有效拓展,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综合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统一标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成为首批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辖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法治南京、平安南京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得到加强,大厂等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整治污染、压减燃煤力度空前,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一、第二阶段综合改革工程重点任务基本完成,简政放权、国资国企、公共资源管理、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南京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地位和在南京都市圈中的首位度明显提升。完成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开启建设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十二五”的发展成就,为我市“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十二五”发展中,我们坚持以中央、省委精神为指针,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和南京资源禀赋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贯彻十八大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适时调整和完善思路举措,强力推进“三项重点任务”落实,有序展开“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工作布局,使南京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经过“十二五”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发挥南京科教与人才资源优势,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制定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推动科教与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形成南京特色品牌。三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注重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注重抢抓对内对外开放机遇,集聚海内外人才、壮大开放型经济、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不断挖掘发展潜力、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四是始终坚持以协调发展为重要取向。针对城市资源禀赋与现实发展优势之间的不匹配问题,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协调矛盾,城市与乡村、江南与江北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以及区域合作发展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综合施策,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五是始终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深入推进幸福都市建设,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认真兑现民生承诺,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在“十三五”发展中坚持和发扬。

(二)“十三五”时期南京发展面临的形势。综观国内外形势和南京发展的现实条件,“十三五”时期,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突破,同时,全球投资贸易增长持续乏力,外部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常态下的全国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江苏转型创新发展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大提升,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全省的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这既为南京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

南京发展也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向“十三五”,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综合交通体系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禀赋优势,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资源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国家级江北新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我们开辟了更大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新增长点支撑能力不足,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还不够强,经济风险隐患有所凸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六合、溧水和高淳发展水平亟需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民生保障压力依然较大;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亟待完善;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南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目标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创新进取,务实苦干,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坚持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瞄准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对接落实全省“八项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建设新江苏”的奋进之路上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对江苏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南京工作实际,提升目标追求,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展露出“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现实模样。

??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程中走在前列、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基本完成,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江北新区凸显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效应。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地位初步确立,民营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百姓富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经济同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符合标准的低收入人口全面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层次持续提升,就业公平有效保障,劳动关系更趋和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健康三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均衡发展,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红线区域得到严格管控,生态建设和提升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格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明显提升,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建设用地更加节约集约,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空气更加清新,水体更加清洁,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支持、参与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一体化,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高。*有效践行,中国梦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广泛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诚实守信、崇德向善、公益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创业创新、包容互鉴的城市文化特质进一步彰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文化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提升。

??各方面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市民行使法律赋予民主权利的能力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参选率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各方面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省前列。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重大战略。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调整南京的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南京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更好解决南京发展的动力转换问题。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立和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更好解决南京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更好解决南京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和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必须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新布局,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增创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更好解决南京发展内外联动不够的问题。

共享是*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更好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发展战略是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十三五”时期,要根据发展阶段新变化和发展理念的新提升,结合全省发展战略的新调整,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并深化拓展战略内涵。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一是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全市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科教中心的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更加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工作格局,着力集聚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着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着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南京从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带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三是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南京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江南与江北协调发展、跨区域融合发展,经济与社会协同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增强动力。四是绿色引领战略。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南京发展转型升级的突出标志。五是全面开放战略。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协同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加快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六是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民生制度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六大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抓手。要坚持把对接落实全省“八项工程”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的主要抓手,围绕*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进行对标对号,对全市已有思路举措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化拓展,突出重点难点,狠抓工作落实,力求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以“经济强”夯实发展基础

认真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厚植经济发展优势,使新南京的“经济强”,强在科技创新力、强在产业竞争力、强在农业生产力、强在企业发展活力,率先打造南京经济升级版。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大力整合海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江苏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和“小升高”计划,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加大创新型经济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发挥园区载体创新培育引领功能。以南京高新区“一区两园”为主战场,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优化提升各类科技园区社区的创业创新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构建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强与在宁高校院所的多层次合作,推进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促进高校院所和大学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应用类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争取海内外重大创新平台落户。

进一步强化政府创新服务职能。协同推进我市科技、教育、人才管理和金融等体制改革试点示范,不断总结提升和复制推广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着力促进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相对接,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集中支持事关产业发展的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二)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南京作为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适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落实和创新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举措,积极培育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养老等领域的消费增长点,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促进流通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优化投资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提高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壮大民营经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巩固传统市场优势,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全力以赴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一般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出口比重。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中医药等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持续稳定增长。

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水平,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