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公文写作 > 正文

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20年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7 14:20:55 

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网站消息,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党组学习扩大会和全体党员大会,认真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何立峰强调,编制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发改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

受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委托,何立峰在传达学习会上强调,全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委党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发展改革具体工作中。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习贯彻。全会《建议》及说明等有关文件将逐步公布,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已经制订印发的发改委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学习,逐字逐句理解,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二要勇于担当尽心尽责,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好《纲要》,是发改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必须把《纲要》研究好起草好,同时高质量高效率编好专项规划,加强与《纲要》衔接。

三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今年余下两月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做好今年最后两月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十二五”战略目标,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四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为落实好全会精神提供坚强保障。切实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十三五规划

前序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按照武清区“三提升、两引领、两培育”的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强化政策创新、科技支撑、龙头带动、资金扶持、项目聚集,增强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抗风险能力、示范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树立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为武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发挥资源潜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化、设施化、装备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使资金、要素、技术、人才向现代农业聚集,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排头兵,进而走在全国大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前列。

一、全区农业发展现状

武清是天津的农业大区,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农业总产值90亿元,增加值44亿元。全区户籍人口85.5万人,农业人口69.3万人,农业劳动力38.7万人。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增加值50亿元。

一是优势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全区现有耕地面积129万亩,其中粮食占地82万亩、蔬菜26万亩、棉花4.5万亩,果园4.9万亩,苗圃1.6万亩,其余为瓜类、油料等作物。粮食、蔬菜、奶牛是我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年粮食播种面积140万亩(小麦播种面积55.7万亩,玉米播种面积84.3万亩),产量6.6亿公斤,蔬菜产量175万吨,奶牛存栏5.2万头,年产鲜奶23万吨。粮食、蔬菜、奶牛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左右。年生猪饲养量64万头,出栏37万头;肉鸡饲养量1300万只,出栏1000万只;蛋鸡存栏224万只,鸡蛋产量2万吨;肉牛饲养量2.7万头,出栏1.4万头;肉羊饲养量16万只,出栏9万只;淡水养殖水面9万亩,年产水产品5万吨。2005年被评为全国奶牛生产20强县之一。2005年和2010年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201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二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区设施棚室总面积达到18万亩,占蔬菜基地面积的70%。已建成君利、梅厂、北国之春、农情缘等一批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2013年,启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计划到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5万亩,扩大林果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并继续扩大设施农业面积,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

三是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10.8万千瓦,各种农业机械8.1万台套,农机总值达到10.8亿元。农业机播比例达到100%,机收比例92.5%。拖拉机保有量为7092台,配套农具11269台套。共有排灌机械2.4万台,田间管理机械1107台,小麦联合收获机891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59台,设施农业机械4000余台套、畜牧水产养殖机械1.2万台套。

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0余家,带动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有45家企业被认定为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合作社被评为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田水铺青萝卜、黑马蔬菜、益捷绿色食品猪肉、绿翅肉鸡、猫不闻速冻食品,和平牌挂面等农产品品牌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全区有22.6万亩蔬菜基地、62.2万亩粮食基地、2.3万亩果品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家企业、合作社的42个农产品通过了有机或绿色食品认证。

六是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小农水项目建设,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5万亩以上,农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

七是“水、绿”自然环境不断提升。近年来,投资近30亿元,实施了“大绿大水”工程建设,逐步将武清建设成为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全区有林地面积77.9万亩,森林覆盖率33%。通过实施水系贯通工程,对近150公里河渠进行了综合治理,使我区水环境初具“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景象。特别是2012年以来,实施了北运河郊野公园建设,将北运河沿线打造为我区重要的经济带、景观带、产业带。

八是农业发展成绩显著。2012年初,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5月被农业部、财政部评定为全国2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6月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40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产出率低。全区粮食占地面积82万亩,亩产量944公斤,纯收入1566元。粮食生产效益不高,需加快高效农业发展速度。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部分都投入到二、三产业的生产中,农业生产中缺少有知识、有素质的年轻农民,不利用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三是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取得金融资金支持。许多企业、合作社完全依靠自身自有资金“滚雪球”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带动群众增收能力的提升。

二、未来五年形势预测

至2020年时,武清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显著增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具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同时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京冀之间的农业合作,力争实现政策、资源共享。

一是农业结构科学、合理。科技密集的种业,知识、文化密集的农业旅游业,信息技术密集的设施农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畜禽养殖业,四者构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布局上,实现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生态、生活、社会、服务五大功能齐全、强大。

二是生产功能完成了质的转变。“名、特、优、新、稀”成为地产农产品的主体,且80%以上属于绿色或有机食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使武清品牌不但在全市、全国市场上享有盛誉,成为著名品牌;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亦有一定知名度,成为免检产品。

三是区域农业一体化形成。武清的种业、农产品加工与制造业和农民教育培训,为环渤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农业,起到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与周边农业在市场、生产上合理分工,互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达到共赢,实现京津冀区域农业一体化。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全面实施,农业不但实现了资源低耗、高效、集约,而且使农村环境洁净、空气清新、流水清澈。

五是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深入开发。农业旅游、休闲、娱乐项目丰富多彩,优雅的乡村田园景观,成为游客留恋忘返的“乐土”;加上“沃土”(肥沃的土地)、“净土”(洁净的环境),“三土”成为都市人出游的首选地之一;通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采取节水、增加植被等措施,使农业的生态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拉动下,涉农二、三产业发达,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使一产从业人员较目前减少三份之一以上。

六是农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充分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通过创意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绿色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加工附加值,使农业效益位居全国前列。

三、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构建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导,以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动力,以农民职业化、装备现代化、农田标准化为基础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全区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农业增加值80亿元,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年均增长14.8%。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和奶牛、蔬菜“一个基础产业、两大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全区设施面积发展到23万亩,林果、中草药、无公害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业主导,产出效益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农业科技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20家以上农业高校院所建立合作,良种覆盖率实现100%,科技对农业产出贡献率达到70%以上;农业信息化、物联网水平全国领先。培育形成一批著名农产品品牌,农产品质量合格率99%以上,京津冀“菜篮子”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人才队伍蓬勃发展,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农产品直供直销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95%的农户纳入产业化体系,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5%。

??农业基础功能进一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和农业装备水平全面提高,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到80%,建成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县。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工程。按照全市“一减三增”思路要求,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实施全区“一减、一稳、三增”农业结构调整工程,“一减”即调减粮食播种面积25万亩,“一稳”即稳定淡水养殖规模10万亩,“三增”即增加蔬菜、林果和其它经济作物占地面积18万亩,任务主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两个方面:在种植业方面,按照“点、线、面”的空间布局,重点实施10个农业示范园建设,打造农业精品节点50个,建设“4横、3纵、2河”9条农业带(“4横”即崔大路、武宁路、廊良路、杨北路;“3纵”即武香路、高王路、103国道;“2河”即北运河、龙凤河),推动形成一批特色农业板块和聚集区。在养殖业方面,在稳定淡水养殖10万亩规模的基础上(以大黄堡湿地为中心,涉及渔业主产区为:大黄堡、崔黄口、上马台、泗村店、曹子里、白古屯、大碱厂、梅厂等),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观赏渔业和休闲渔业,同时加快实施奶牛“2068”工程,推动现有56个奶牛养殖场,改造为20个规模化牧场,奶牛存栏6万头。

(二)实施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工程。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变传统经营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到2020年,全区95%的农户纳入产业化体系。

1.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到2017年,全区新发展家庭农场150家、总量达到200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社超400家,累计1200、其中区级以上示范社超百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区级以上企业50家。

2.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制定扶持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政策,加强区镇村三级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的网络和机制,通过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推动农村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集中,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到2017年,全区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

3.着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京津冀市场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和农产品直供直销工作力度,积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产业。到2020年,全区直供直销合作单位发展到300家,对接合作超市达到8000家,建成社区农产品销售门店200家,年供应农产品30万吨,带动农民5万人,户均增收3000元。

4.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结合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一村一策”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村街楼宇、乡村旅游、村街特色产业。到2020年,1.05万平米村级楼宇全面摆满项目;新培育特色产业村100个;每年新发展农家乐、渔家乐100家、累计超过800家,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全区654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

(三)实施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强化农业发展创新驱动,加快集聚农业科技资源、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到2020年科技对全区农业的产出贡献率达到70%。

1.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合作。进一步强化与国家级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每年新增合作院所3家,到2020年发展到20家;充分利用落地院所资源,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农科院、农学院等现有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一批农业科研转化项目落地实施;依托院所资源,聘请一批专业农技人员,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活动,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00项以上;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外部专家咨询小组,聘请农业政策、科技、工程等领域专家,建立定期会商、决策咨询等机制,为全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加快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高标准实施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创建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一个平台、一个云架构数据中心、一个三农服务大厅、五大信息传输通道、十个应用系统”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同时配套新建物联网示范点、信息服务站100个以上。到2020年,实现智慧农业支撑服务平台,对区内主要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企业“全覆盖”。

3.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依托农业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大力实施智能设施大棚建设推广工程,不断完善水肥自动控制、农业环境监控、精准施肥用药等应用系统,不断提高农业自动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到2020年,建成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6个以上。

4.积极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重点是结合电商进村,推动电子商务网络向农村农民延伸、推动农业“触电”,要进一步强化与阿里巴巴等驻区电商龙头的对接合作,加强区名优农产品展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鼓励和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主动“上线”经营、全面开拓市场,到2020年全区“上线”经营新型经营主体超150家,展销农产品500种以上。

(四)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把品牌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业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包装推介和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快建设京津之间最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1.着力培育新的农产品品牌。针对蔬菜、中草药、畜牧水产及其他优质经济作物,建设一批农产品初加工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推动农产品注册商标、形成品牌。到2020年,全区新培育市级著名农产品商标20个以上,力争每年新增1个地理标识商标,建成品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以上。

2.全面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重点是面向京津冀区域,通过农业主流媒体、农业展会、自主宣传活动等平台渠道,广泛推介武清优质农产品,同时结合全区休闲旅游业发展,依托津溪桃园、中草药文化园、灰锅口葡萄园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定期组织开展农事节庆活动,吸聚京津冀消费客流,进一步扩大全区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3.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同步完善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巡查力度,切实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到2020年,全区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单品40个以上,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全部纳入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全面打响“武清绿色放心农产品”品牌。

(五)实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坚持人才兴农思路,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农业队伍建设,为全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力支撑。

1.大力培养管理型人才。面向农业示范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以农业经营管理为重点,开展针对性培育教育,同时围绕发挥其农业“领军人”作用,鼓励和支持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村农企农民提供作物统防统治、农资综合配送、产业化运营管理的系统服务。到2020年,全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70家以上。

2.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结合农业高校院所对接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每年新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50人以上,同时邀请市级以上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农业技术轮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计划每年培训农技人员500人次以上。

3.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围绕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重点,定期举办专项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培训职业农民1万人次,持有专业证书农民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35%。同时,结合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撤村建居农民为重点,每年完成转移就业培训1万人次。

(六)实施农业基础提升工程。强力推进固本强基础工程,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农业增效和抵御风险灾害能力。

1.高标准实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围绕主干路网沿线、市级帮扶困难村,重点实施白古屯、大孟庄、泗村店、东马圈、崔黄口、河西务等6个镇43个村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农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计划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到2020年累计达到50万亩,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节水设施建设、装备改良和技术推广步伐,提升农业集约节约发展水平。计划3年投资2亿元,建设节水面积6.7万亩,改善灌排面积17.85万亩,清淤渠道62.5公里,更新维修机井204眼,新建桥闸涵90座,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到80%。

3.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落实农机补贴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技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到2020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30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15亿元,各种农业机械10万台套,其中设施农业机械7万台套,农业机播比例达到100%,机收比例100%。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主管区长任副组长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为武清区的示范区建设和现代都市型农业良好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体系保障和技术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现代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推广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大力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推进新技术、新品种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技推广中心建设,在改革中创新发展镇街农技推广机构和其他民间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体系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强化政策扶持,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积极主动向上对接,最大限度争取农业部、财政部及市级政策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区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新型农业组织、村集体和农民,积极申报、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杠杆作用。要积极发展农业金融,强化与武清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合作,主动探索农村“三权”抵押、“统贷”等新型融资模式,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着力破解农业融资瓶颈。同时,要探索建立规划引领的财政资金整合使用与监督机制,提升财政投入整体绩效,增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与调控能力。

(四)强化农业招商,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把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作为农业发展提质量、增后劲、上水平的关键。坚持现代都市型农业方向,以农业示范园和研发、育种、转化领域优质企业为主攻方向,组建专门招商队伍,制定农业招商专门政策,不断加大攻关对接力度,强化农业招商指标任务分解考核,推动形成全区农业招商新热潮。到2020年,每年新引进农业优质企业项目20个以上,新落地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至少5个,带动蔬菜、粮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30%以上。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