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写作模板 > 正文

关于家风征文的范文大全(10篇)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1 08:11:16 

[篇一]

从我祖父辈开始,记得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总是,我们是普通人家,过好平常生活,处得四邻和睦,求个安稳日子。他们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庄上人无不夸赞。

在这种安分守己、知足低调的家风影响下,我这一代兄妹五个从不惹事生非、盛气凌人,更不大肆张扬、显功摆好。我从大官庄到?水上中学六年,放假回到家里,几天了邻居都不知道。及至我考取大学,本来是轰动乡村的大喜事,我家也没有为此热闹一番。到南京上大学仍然埋头读书,毫不声张宣扬。毕业后不管遇到分配、转干、入党、进城、提拔等什么变化,我都看成是正常的人生阶段,没有一次为此搞过请客祝贺,未想过炫耀扬名,更不去造势攀升。也许是低调基因的传承,我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是县委宣传部长,而他们也甘于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经过生活的磨炼和工作的熏陶,我深深感到,一个人一个家庭选定和保持低调家风是不容易做到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低调,积极实践低调。在我看来,所谓低调就是做人处世、建家立业,始终要坚持脚踏实地,面向实际,求实务实,想问题办事情既从实际出发又落到实处去。这就是低调的基本的核心的要求。就低调家风而言,家庭成员应当是低调做人而不好出风头,低调持家而不铺张浪费,低调行事而不虚张声势,低调交往而不以势压人。因此,低调家风遵循的是积极的健康的谦虚的务实的言行。我们决不能把低调和低沉、低级、低劣、低落、低能、低下、低贱、低俗等混为一谈。低调家风从理念、修养、境界、思想、风度、气节、作风和礼仪等方面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怪曾国藩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真正的低调人生,郭沫若要无情揭穿汪精卫、周佛海的伪装的低调俱乐部。

长期的生活实践启示我们,要保持低调、营造好低调家风,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低和高的关系。比如,低调不排斥高学历,普通家庭出博士的也不少;低调不否认高才能,许多大师名家先默默无闻而后有了成就;低调不背弃高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奋斗是会到达顶峰的。所以说,低调做人和高调做事两者并不矛盾,从低调做人出发,向高调做事努力,走好低调路终能办成高调事,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常言人往高处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处是出发点;水往低处流,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低处是立足点。其实对一个家庭来说,低调就应当做到衣食住行低标准,荣华富贵看得轻,功名利禄顺其然,结朋交友淡如水,家中和气邻居好,悲欢离合不极端,忧愁苦难想得开,身心健康第一位。虽不全面,仅此足矣。

我们看到许多家庭由于背离了低调家风,家境很不理想。有的在物欲横流面前,盲目攀比新房新车,结果弄了一身债;有的沉迷于及时行乐,整天醉生梦死,结果得了一身病;有的大做空头梦,倾家荡产忙出国,结果有家难归不能尽孝,心怀一生愧。还有的人过分过量过头地参加跳舞、打牌、喝酒,结果有倒在舞厅的,有死在牌桌的,还有急救在酒后的,此种惨景,又何足道哉。看到这些社会现实,我总会宣传喝酒不喝醉、打牌不劳累、视频不熬夜,践行量体裁衣、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崇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

写到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巨著《李自成》的大作家姚雪垠总是怀揣一本小学生字典。世界上有位著名富豪,临终前仅留给他儿子八个字: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古时有副对联,上联是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下联是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登极,横批是,低调做人。这些事例对我很有教诲。传承低调家风非一日之功一辈之事,今后我将精做小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善言小话,因为大话没有实效。敢管小节,因为小节折射大节。余生继续坚持身体力行,让低调家风代代相传。

[篇二]

小时候,记得在我们家的中堂两旁挂着两个条幅,一幅写道:“诚实无悔,宽恕无怨,和睦无仇,容忍无辱。”另一幅写道:“少年不勤奋刻苦,老年一定艰辛;少年能服劳苦,老年一定安逸。”落款是“曾文正公治家格言”。据父亲讲,这两条幅是我们家的前辈所书,这也是我们家的家训。后来,我长大了,读书识字后才知道,这个曾文正公就是历史名人曾国藩,他就是清代重臣,治家极严。在“文革”中,这两副条幅自然是不见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客观地评价历史名人,我才进一步了解到:尽管曾国藩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他的思想对他所处的历史和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人们所重视。这两个条幅中所说的“四无精神”和“勤奋刻苦”成了我们家的治家格言,影响着我们家的一代代人。

我父母这一代,从小对我们教育极严,要求我们必须诚实,可以犯错,但决不允许我们说谎。小时候,每当我们和邻居的小孩玩耍,发生争执时,我父亲是先训斥我们,说我们诸多不是,然后还和别人父母打招呼,说自己管教不严。因此,我们小时候,感到邻里关系十分和睦。人家有困难,我们家总是尽力帮助;我们缺盐少米,很快就有邻居主动上门雪中送炭。现在想起来,这正是“四无”家训的受益啊!

1965年,我从宝中毕业,正是我县第一批知青上山下乡之际,我和许多同龄人踏上去西安丰插队的道路。记得集中上船出发的那天,许多送行的家长都流泪了,可我的父母却面色冷静,很平和地叮嘱我说:“孩子,去吧!少年吃苦好事情,吃苦才能后福啊!”我牢记父母的话,下乡插队十几年,什么农活都抢着干,从栽秧割麦,到划船运肥,一样样农活慢慢都学会了。由于我和我的同伴能吃苦、肯吃苦,乡亲们也把我们当着家人一样看待。他们不但从生活上关心,还从政治上关心,选我当了知青模范,推荐我做了教师。通过进修后,我在教育岗位上又干了三十几年,如今已退休。

我把家训又传给我的孩子,教育他要勤奋刻苦,因此我的孩子从小学习就很努力,小学、中学成绩都很好,后来上了大学,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现在国外瑞典皇家研究所工作。由于刻苦,孩子事业也有成就。他还常把我们老两口带到国外游玩。

我常想:我今天能这样幸福地生活,首先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祖国强盛才有每个小家的幸福。其次我晚年生活的安逸,也得益于我们家的“四无”家训和少年时勤奋刻苦。我还要教育我的孩子:将来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我们家的祖传家训。

[篇三]

我的祖辈都是农民,他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没有像名门贵族、士大夫家族那么朗朗上口、严谨工整的家训。但就农民的本色:勤、俭、善、慈,通过他们的口传身教在影响着我们下一辈人。

劳作的辛勤,生活的节俭,待人友善,慈悲为怀,令我们永远不忘。闻鸡即起,庭院是要清扫得干干净净、草末儿全无的。生活的节俭,那不必说。他们虽说不出“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大道理,但知道“三年烂饭,买头牛”,粒粒粮食的不易。待亲友、待邻居,友善为先,从不计较,从不争吵,即使有点小误解、小矛盾,均以忍让为先,一笑置之。对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人,施以善,予以善。母亲更是一位慈母,平时省吃俭用,但遇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她从不吝啬。给我印象极深的是五、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村上饿死了不少人。邻居家也是几天揭不开锅。母亲知道后,把家中仅有的几棵大咸菜,装在小水瓢里送给邻居。你可知道,那几棵大咸菜也我们家度命的食粮。我们家姐弟八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都能牢记“勤、俭、善、慈”。

后来我们都陆续地参加了工作,父亲又用朴素的语言告诫我们:参加工作了不忘了我们是农民。你们记住“不饮过量之酒,不贪不义之财。”这无华地话语一直鞭策着我们,使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本本份份地做人,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贡献。

现在他们的子孙已不再是农民,但农民的本色,我们将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下代永志不忘。

[篇四]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至今,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是因家庭背景、文化差异而有不同表现形式。我的家风没有诗情画意,圣人之言,就叫做多读书、善做事,实实在在过日子。

古人云: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我也算是出生于书香之家。老家在农村,听父母说,我的祖父就曾是白马湖畔有些名气的教书人。祖父、父辈也都是读书人,我的伯父和父亲还不到20岁,就在家乡从事私塾教育了。我的家自古以来一直也种些田,且家境一般,但一代代人教子读书,本分、敬业的传统始终不变。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年迈的曾祖母逢人便唠叨:“养儿不读书,如同养群猪。”老人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小读些书,将来立身处事有好处啊!这些虽显粗俗的话,却给我影响深刻。我的父母生我们兄弟五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家庭生活十分艰难,但父母不忘家训,竭尽全力让我们读书,最低也读到初中毕业。当年这样的举动,连一些好心的乡邻也质疑我父亲,你老先生家里日子过得这么艰辛,为什么不让大些的孩子早些回生产队挣工分?父亲只是苦笑而不答。

父母对我们的读书、为人要求很严。学期结束父亲必查成绩单和老师评语,既要有好成绩,更要有在校的好品行。母亲则更多要求我们从小学会持家、待人,向好人看齐。我们也总能让父母听到来自学校或社会上好的评价。

父母不仅说得严厉,行事也是堪称表率。父亲后来在镇上一个单位工作,离家也就十里远。可除春节外,我们从来见不到他认真休一天假,偶尔晚上回趟家,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赶回单位。我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他说:“作为单位员工,就应当以单位为家,再说,这也是我家的饭碗啊!”这种敬业精神,也影响我一辈子。

我早年在乡医院工作,经常是值了夜班,白天还坚持上班,并努力让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达到最优。后来,我转到政府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几乎也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经常写材料到凌晨一两点钟,第二天也照常上班。自己有时也觉得很辛苦,但与父辈们的工作态度和要求比,也就不算什么了。那些年代里,我几乎年年获得表彰和好评,也在政治上有了进步,自己还是感到欣慰的。

工作之余,我是从不放松学习的,每天必看新闻联播,看一些专业书籍。我们是文革期间高中毕业的,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在机关工作期间,我挤出时间复习考试,上了大专班,实实在在地完成了十多门学业的考试而获得毕业,也终算是圆了我的大学梦。我们家这辈人,通过读书学习,都很好地改变了人生。我有一个弟弟,也是高中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了,由于他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自学了本科,后来成为我县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和全市的学科带头人。这些,应该就是与其良好的家风传承不可分的。

现在,我虽然退休在家,仍能一以对峙之的坚持读书看报听新闻,有时还做些笔记,写写心得,牌桌上的玩意我是从不沾边的。此外,我还热衷于义务参加一些关心下一代的公益活动,接送孙辈读书,还经常免费指导一些慕名而来的学生写书法。这些让我感到很充实,也熏陶了我们的下一代人。我那读小学的孙女,学习成绩算不上最好,但她知道节电节水,懂得同情与感恩,举止文明,平时从不乱抛垃圾、不闯红灯,吃饭不落一粒米下地,随手关电器。已经初步有了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良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社会,传承好家风,就是传递正能量,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潜移默化传好接力棒,让好家风、好家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篇五]

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家庭幸福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古人说:“家道正,而天下定。”当前,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中,每个家庭都应立好家规,努力做到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和睦相处、奋发向上,这对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我家是个大家庭,祖孙四代十多口人,分别从事教育、经济、工业等工作,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和家庭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坚持清白做人,孝敬父母,关爱儿孙,学习进取,自强不息,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廉洁自律,清白做人。我是离休干部,在职时从事党政工作几十年,主持过一些部门工作,始终牢记党的教诲,坚持理想信念,努力为人民服务,不贪不腐,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当座右铭警惕自己。同时还不断告诫从事经济工作的儿女,一定要清白做人,切实做到“常在江边走,永远不湿鞋。”为此,我们获得了一些“优秀”、“先进”荣誉,大红证书鼓励我们不断前进。

二是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父母是精神的故乡,生命的绿洲,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码准则。我和老伴多年来一直奉养两家的双亲,使他们安享天年,直至辞世。现在我们老了,但爱在延续,儿孙们对我们很孝敬,经常嘘寒问暖,买衣送食,关怀备至,使我们获得很多安慰。同时我们也关爱晚辈,以自己的情感和知识,助其成才,为社会效力。

三是自强不息,努力进取。我家有条祖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先人一直鼓励后辈,不要依赖家庭和父母,而应自强不息,努力进取,这对我们几代人都产生过影响。我和老伴年轻时即放弃家庭优裕生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们的子女因受“文革”影响,耽误了学业和前程,但他们没有气馁,而是从逆境中奋起,读电大、读函大,顽强自学,终于成才,小有成就。在他们带动下三个孙子、女,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是勤学苦读,成绩优秀,家庭除供给他们学费和生活费用,从未花过其他钱。他们毕业后,又都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国家科研、教育、金融等部门。

四是读书求知,跟上时代。社会在快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一个家庭或一个人,要跟上时代,读书是重要一环。我们家庭有读书习惯,且相互影响。家中有一间书房,藏书较多,同时还订了《新民晚报》、《新华日报》、《扬州晚报》、《大江南北》、《读者》等多份报刊,加上电视、电脑,阅读工具和范围较多较广,休息时常常人手一册。在阅读的同时,我还利用余年,先后著作出版了《风华一代》、《岁月留香》、《华克之传奇》(合著)等书,以饱满的热情讴歌英雄人物和当今千载难逢的盛世。在历年发表的文章中,还先后被改编成《水乡的春天》和《百变特工华克之》两部电影在全国上映。《水乡的春天》在2011年,还和著名电影《渔光曲》、《芙蓉镇》等一道,被评为影响全国商业的十大电影。

以上仅是我们家庭的一些简要情况,对照“立家规、正家风、严家教”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决心向先进学习,向高标准努力。

[篇六]

治家格言: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

我们家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共计有3个家庭8个成员。我们一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忠厚,我和老伴在所住的小区是出了名的老实人,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第一条就是要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两个孩子中,老大夫妻在本地工作,大孙子今年刚刚高考,老二一家三口都在扬州工作和读书,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锻炼,孩子们都在各自的单位和行业中担任行政和领导职务,两个孙子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名列前茅。

每到节假日,特别是中秋节或者每年的春季,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都会聚到一起。记得2012年的中秋节,宝应电视台还到我们家拍了喜迎十八大??“我的这十年”专题年,我们家8个家庭成员纷纷赶回到家里,那天我和老伴特别高兴,当电视台记者的摄像头对准我们全家的时候,我和老伴满脸的皱褶都在开花。

我觉得我们这个家庭有两个特点,首先就是小辈对老人都非常孝顺,长辈们年老体弱,晚辈们能经常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看望,或带上一些水果、营养品;或买一些时令衣服;或买一些老年保健用品;衣食住行方面小自袜子手套、内衣、内裤,大至电器家具,都能一一为老人想到买到,尽力为老人的晚年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的老伴患有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每次都要到医院体检和看病,我们家的小辈们都争着抢着去医院陪护老人。

其次,我们这个大家庭相处非常和谐融洽,总能做到一家有事,家家帮忙。兄弟两人包括娶进来的媳妇个个都心地善良,尊老爱幼,关心长辈甚比关心自己。在所有的家庭成员中,从来没有任何人做过违法乱纪的事情。兄弟亲情千金难买,我们从不为家庭财产之类的事争吵,我们都认为吃亏便宜都是自家人,大家都有一双手,都在赚钱,何必为那一丝半点伤了和气。婆媳之间亲如母女,妯娌之间胜似亲姐妹。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兄弟两个家庭平等对待,不分你我,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形成共识。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办每件大事大家都心情舒畅。此外,每个大家庭都做到勤俭持家,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经常受到邻里的赞扬。

我认为每个和睦的家庭就是大家能够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不管你是收入多还是收入少,不管你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只要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心疼每一个亲人,希望每一个亲人都过得很好,当亲人遇到困难,也非常乐意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心里就会觉得特别踏实,尽管不是官僚世家,不是名门望族,但是普通家庭有普通家庭的快乐,有普通家庭的美??那就是和谐之美。

[篇七]

好的家风利国利民利已,不良家风害人害已害社会。要说到我家的家风家训,那是我从小到大,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始终感染着我,伴随我成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灯”。

我刚读初一时,我父亲当了副县长,可母亲还是在家门口边的小田地里辛勤的劳作,没有因父亲的原因过上安逸生活,父母对我比较“抠”,很少给我零花钱,情愿每天早上起早为我们做早点。衣服破了,还是缝补后再给我们穿。看着我穿打着补丁的衣服,社会上一些人都笑话我,说我父亲是县里的高官,还这么节约,他每月有不少工资,你不花做什么?渐渐的,我动摇了,也学会了和人家攀比。有一次换衣服时,母亲再拿出带补丁的衣服给我时,我死活也不肯穿,父母问我是什么原因?我哭着说现在好多人说我们家生活条件好了,你们再给我穿带补丁的衣服,那就是丢父亲的脸,你们要给我买好衣服穿,这样才有体面。父母亲听我说出这话后,严肃的对我说“现在我们国家还有一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的,现在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甚至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无论何时,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正好赶上元旦放假,父亲到农村去调研,那次专门带上了我,特地找人带我到乡镇里比较穷的人家里去看一看。我看到有些人住的土房子破烂不堪,摇摇欲坠;有的孩子衣服上的补丁比我衣服上的补丁还要大,那么冷的天也只穿一双解放鞋而冻得瑟瑟发抖时,那一刻,我被深深的触动了,才真正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谆谆教诲,也正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和人家相互攀比。虽说我已工作,可我依然把勤俭节约牢记在心,上班依然穿着朴素的衣服,以致单位的一些同事都说我太抠而把我比作“葛朗台”,有位同事还专门为我写了篇《守财奴小张》的文章,对此我都淡然一笑,因为“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早已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是父母传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有了孩子,我也用这四个字作为家训家风来教导我的孩子,告诫她要学会勤俭节约,不要和其他同学攀比,作业本要写完再换,吃饭时不要浪费。虽是一些浅显道理,必定在孩子心中根植下良好美德。

好家风是一所好学校,通过谆谆教导,亲切教诲,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保持着良好家风的延续,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中华民族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篇八]

我嫁给老公20多年,作为他们崔家的长孙媳妇,感受最多的是这个大家庭温暖和谐、乐学重教的良好家风。这家风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子孙们的成长、生活……

老公的爷爷奶奶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相濡以沫70载,两人一生勤俭而质朴、平凡而幸福。常听爷爷说,他2岁时失去父亲,母亲独自一人把他和哥哥拉扯大。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只身挑起生活的重担,并将孩子送进学堂读书习字。后来,爷爷成为村里第一个习文弄墨的书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算得一笔明白账。

当我第一次走进崔家见到爷爷时,他身体健康、和蔼可亲,已近70岁的人还被聘任到加油站干财务工作,每天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到离家6公里远的地方上班。家人都劝他在家歇着享清福,可他坚持要发挥余热,在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赢得众人的一致称赞。

爷爷不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小辈学习。每次去探望爷爷,他总是关心地问我们的工作、学习情况,还叮嘱我们不要给他带好吃的和衣服,最好给他带练字的笔和纸。爷爷每天在桌前认真练习毛笔字的背影,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后来,80多岁的爷爷还让我们教他使用电脑,他自己还能在电脑上和别人下象棋。

春节,我们家庭聚会,爷爷问我们“四风”和“八项规定”是什么?身为党员的几个小辈开始与他交流,耳朵稍背的他听不清,便要求大家和他用纸、笔交流,后来,他告诫我们要时刻做到令行禁止,对待工作一定要有担当,要廉洁奉公。

我的女儿出生在1997年,恰逢香港回归,爷爷看到第一个重孙女出生,喜不自胜:“香港回归,重孙女出生,国家和崔家都迎来一颗璀璨的明珠,就叫崔香?吧!”这个名字不仅寓意深刻,更表达了曾祖父对重孙女浓浓的爱。

爷爷虽然年纪大,但他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翻看爷爷的日记,里面满满记录的都是我们这些后辈在事业和学业上取得的成就……一页页书写工整的字体,一笔一画里浸透的关爱,记录着这个大家庭的成长史,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后辈更好地成长。

奶奶也是心灵手巧的人,家里至今还保存着20年前奶奶亲手缝制的虎头鞋和小褥子。80多岁的奶奶耳不聋眼不花,来我家小住时,还帮我一起拆洗被褥、整理房间。儿孙们看望他俩时带的礼物,总是只留下一小份,然后分几份送给各家。这样的习惯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逢年过节买的礼物也都是分成几份,长辈亲戚都送到,一大家人和和睦睦。

爷爷和奶奶的慈爱之心培养了我们的孝心,让我们每时每刻感受着他们的牵挂和浓浓的爱!

年华似流水,家风如春雨。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问我们最应该感恩谁?毫无疑问,我们最应感恩的人应该是对自己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深深影响着子孙的成长。在崔家,男女老少都是积极向上,工作上兢兢业业、勇当标兵,生活的重心就是读书和锻炼,逢年过节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更是其乐融融。

如今,虽然两位老人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我们时刻将老人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

[篇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从而营造社会新风尚。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先辈对后代的希冀与鞭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这种文化不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褪色,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深深根植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之中。

我们家虽是寻常百姓人家,但在我的记忆中,我的老奶(曾外祖母)始终扮演着一个教育先驱者的角色。老奶生于乱世,从小没有读书和识字的机会,可这丝毫没有影响老奶的教养。我一直认为,教养与穷富无关,谁能说坐头等舱的人就一定有教养,而田埂上的农人就不知礼义廉耻?

命运对于老奶来说,并不算优待。丈夫英年早逝,唯一的女儿也因病去世,老奶除了要为物质生活操劳外,还要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外孙女拉扯大。她虽然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承担起所有的家庭负担,却总是乐观地面对一切。老奶说过,她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家人幸福安康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也许正是历经人生百态、尝遍世态炎凉,才会让老奶对后来美好的生活倍加珍惜。每当老奶讲起从前,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她对苦难与艰辛的抱怨,似乎那些过去只是让她的品格一次次得到了升华。

虽然老奶没有文化,但她时刻用自身的行为对每一个家庭成员进行言传身教,不与人争、与人为善、不要斤斤计较……这些都是她留给家人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我们要大度、善良、淡泊、坚韧、进取……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而又潜移默化,好的家风正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家庭的回忆,都是家风的载体。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篇十]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有的家善于耕耘,有的家善于习武,有的家善于经商。那我们家的家风到底是什么呢?思前想后,我觉得,我们家的家风就是重视教育。

我的爷爷奶奶原来都生活在豫西的一个小山村,没有一点文化。解放后,爷爷奶奶和我们全家一起到古城开封生活。从我懂事起,就没有见爷爷奶奶念过一本书、看过一张报。爷爷整天叼着一杆烟,到相国寺和一群老头晒太阳聊天、听书;奶奶整天坐在家里的纺车旁纺线、补衣。然而,就是这两个大字不识的农村人,却把4个子女都培养成了有文化的人。这正是由于我们的家风,特别是奶奶重视教育的结果。父辈们小的时候,奶奶对他们管教很严,经常把他们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讲读书的好处。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信条,教育他们与人相处。伯父8岁的时候,村里建了个洋学堂,奶奶就把她结婚时的嫁妆拿出来卖掉,给伯父买书本,送他去村里的洋学堂读书。洋学堂和村里的私塾不一样,除了国语、算术之外,还有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和现在的小学差不多。后来奶奶对我们说,把嫁妆卖掉送孩子们去洋学堂念书,她觉得值,“比什么都强,就算是以后喝稀穿破,也要让孩子们读书学习”。伯父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在学校里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尤其是作文,曾受到当时县教育局领导的表扬。伯父13岁时就从洋学堂毕业了,可是由于家里缺钱,奶奶跑东跑西,到处找人,最后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伯父考上了开封师范学校,离开了大山。从伯父上学的经历,就不难知晓我父亲和两个姑姑上学的艰难,但是再难,重视教育的奶奶都通过自己努力,让孩子们完成了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到了我们这一代,父亲母亲同样重视教育,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我上小学时,父亲调到郑州师范上班,把我也带到郑州。放学以后,他没有课时就会对我进行辅导,有课时就把我放到学校图书馆,让我受熏陶。受家风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也同样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恢复高考后,弟弟妹妹都进入高校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也是单位的主任工程师。

现在,我们兄妹4人对下一代的教育同样抓得很紧,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也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建树。

重视教育,重视读书,这就是我们的家风。这样的家风,给我们家一代又一代都带来了收获。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