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7 12:01:15
2016学习李保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
太行石头多,太行多故事。提起李保国,人们说,他的故事就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多。
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像个地道农民。30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太行山,引导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扎根太行誓让荒山披绿装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村的山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
李保国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方法,让前南峪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创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青葱依旧。乡亲们说,是李保国传授的治山方法救了前南峪。
山上行得通,丘陵地区如何呢?李保国又将目光投到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
临城县凤凰岭,乱石丛生,草木皆无。村民们说,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还是死。他们找到了李保国。通过采样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下面是僵石层。“那是最硬的骨头了。”李保国说,僵石强碱性,乱石滩不存水,根本种不活树。
“把僵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在李保国指导下,绿岭公司在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机械化开沟整地、节水灌溉……
如今,140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李保国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用他的话说,最高兴的还是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
产业富民百姓走上致富路
生存问题解决后,李保国将目光转向发展:如何让村民富起来。
李保国说:“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适合山区特点的栽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时任村支书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在一个烟盒上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杨双牛,说:“我可以帮你们富起来。”
如约而行,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住下来。白天,李保国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个馒头,喝壶凉白开;晚上,他又挑灯夜战,仔细整理考察数据。半个月下来,李保国为村子做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蓝图画好了,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李保国首先要对果树进行修剪,看着大把大把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都心疼。接着又开始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农民不干了:“果子没有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到时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说理去?”
到了秋天,事实说话了:及时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长得又大又好;没有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又小又不好看,卖不上好价钱。
接着,李保国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5两到6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群众服了。
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李保国创立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注册的“富岗苹果”多次获奖,并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应因地制宜钻研什么。”一直是李保国追求的目标。
他为临城县的绿岭公司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过去草都长不好的荒岗栽上了“摇钱树”。2002年,市场上的普通核桃每公斤不到4元,而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每公斤30元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如今,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在临城已种植20万亩,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板栗在太行山种植历史悠久,但前南峪的板栗曾经因为管理滞后,产量很低。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的板栗产值就翻了两番。和前南峪一样,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许多板栗集中产区的农民,都接受过李保国手把手的指导。
30多年来,李保国示范推广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腰包鼓起来。
科技培训果农成了技术员
深冬的太行山,一场大雪刚刚飘过。
在邢台县前南峪村,裹着厚棉衣的李保国像往常一样来到苹果园里,村民们急切地围上来。“李老师快给我们讲讲吧,冬季的苹果咋管理!”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搓搓冻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动作娴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围在他身旁的农民们纷纷点头。
专程从邢台县宋家庄赶来听课的村民安炳玉说:“我听李老师讲课好多次了。我和亲戚可沾他的光了。”原来安炳玉有个亲戚在内丘县岗底村。有一年,下大雪,李保国打电话到岗底村,让人都上山,把树上的雪都摇下来,然后把村里能发烟的东西都运到山上,夜里12点开始熏烟,一亩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国不顾雪后路滑来到岗底村。
花冻了85%,果农们垂头丧气,村干部杨和平说:“这下完了。”李保国一户一户看过后说:“问题不大,有10%的花就够用了。”马上召集人,布置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岗底苹果基本不减产,反而增收了。
“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实用、适用的知识。”李保国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年近花甲的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专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爱老百姓,百姓更爱他。
有一次,李保国行至内丘县摩天岭村遇上交通堵塞,进退不得。他下车察看,被村民认了出来。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人群中有人喊道:“快把我家院墙推了,让李老师的车过去!”没容李保国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硬是将路边一堵土坯墙围成的农家院扒开一个三米多宽的缺口,让车通过。
那时的场景,李保国至今难忘。
“常年奔走在山里,和果农们熟了,特别有感情。”李保国说,乡亲们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把我往家里拽。有时候,还真左右为难,一天得吃五六家的饭。不去,不好意思。每次都借着吃饭的功夫,再讲讲农技课,变成有针对性的农技辅导。
30多年扎根深山,李保国的名字已经在山区群众口中变成了致富的代名词。很多人打电话找李保国,想让他去规划自己的果园、自己的山村,是因为这位出身农民家庭的林业专家早已成为山区群众的良师挚友。
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记者还看到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岗底苹果、山腰板栗……“这些都是农民打来的电话,实在听不清他们姓名,就这么先记下来。”李保国说,电话里900多个号码,其中农民的至少占1/3。
山乡巨变不忘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的故事已走进千千万万山区村民的心里。在前南峪村,记者看到村里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在许许多多村民的家常用语中,说起他的名字已像身边的亲人一样亲切自然。
李保国为百姓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不满足于一亩山地效益不低于一亩良田的现状,“下一步,山地效益将是良田的1.4倍以上”。为此,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自然阶梯优势,将平原区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笑颜,一天天绽放。30多年来,李保国,这位“太行赤子”为秃岭披绿、为荒岗生金,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没有人知道,但他们用执著和坚毅,书写下一段“新愚公”的动人故事,巍巍太行一定会铭记。
2016学习李保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赵克志在批示中说,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有这样扎根大山的前辈,是我们的骄傲。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对于工作不久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共党员。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2016学习李保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
并不太敢碰触这个关于教授的话题,因为一位受人爱戴和敬重的学者在五十八岁就英年早逝,这无法更改的事实让人心中痛惜。可又忍不住去思考一些事情,或者对于像李教授这样三十多年都是在奉献的人来说,能够让后辈们通过回顾他的生平事迹去思索人生、振奋精神、效仿先贤,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和追忆。
巍巍太行,千百年来一直就是河北人的魂脉与筋骨所在,这座山就是河北人自己的史书。在战争时期,把名字铭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很多,但是在和平年代,想做一个被太行山永远记住的男人,真得很难。李保国教授做到了。
他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农学博士,主要研究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起,李教授就号召学生和他一起扎根太行,一扎就是三十多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
生时,他的足迹踏遍太行,研发出多项专门适用于太行山区的林业技术、打造了数个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领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猝然离去后,古城保定举城皆哀,数千人自发送教授最后一程,各种私家车辆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
在绵延不绝的太行山中,教授这三十年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已经成为了传奇,因为他用自己最实际的行动,真正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而且这种改变是具有生命力的,即使现在教授离开了,他传授给农民的那些知识和留下的科研成果,依旧会让一代代农民继续富裕下去,所以李保国教授是真正做到了精神与太行同在,就如同那些在战争中留下了名字的英雄一样,年年太行遍山披绿之时,人们也会再一次忆起教授的功绩。
李保国教授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掌握着知识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作为一个“拥有一些知识的人”,究竟该如何使用手中的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究竟又该是什么?这确实是每一个认为自己具有一定学识的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知识的力量太强大了,它在武装人们头脑的同时,也会影响人的思想和内心。所以,有的人成了知识的奴隶,固步自封,深陷知识的迷宫,找不到出口。有的人因为觉得自己有了知识,就变得狂妄,妄想凌驾于众生之上,把知识当成自己专属的武器,把其他人都当成任他宰割榨取的羔羊。或者把知识当成抬高身价的资本,不断为自己换取各种利益。
而李保国教授感动人心也是撼动人心的地方,就是他守住并做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信守的本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知识”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服务于人类;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就是“利益众生”。这一点,李保国教授做到了。作为博导、教授,他一生教导了很多个学生;作为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用自己这一生的行为和事迹写成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教导更多的人懂得该如何使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功利为标尺、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利益众人为追求。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信仰。也正是李保国教授这一生事迹最好的总结。
从小学到高中,因为同学中始终都有河北农大和林学院的教师子弟,所以我们从小就在那片校园中玩儿,在儿时的记忆里,校园中到处都是叫不出名字的美丽花木。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已经有人穷其一生,把这些美丽花木遍植太行。爱国、爱家,就是这个意思吧?把自己所掌握的美丽和价值,最大限度播撒到家与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贤者已逝,仍旧让人痛惜;英灵未远,在倾听世人的声音。仰望前辈学者的风范与心胸,学习这种行为,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对逝者最好的追忆。
优秀党员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2023-08-24 14:14:32党员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最新
2023-08-16 13:13:53关于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2023-08-17 21:31:03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2023-08-11 15:07:21山东大学在福建高考招生计划人数和专业代码(参考)
2024-06-08 08:59:56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在福建高考招生计划人数和专业代码(参考)
2024-06-08 08:56:34陕西高考610至620分左右理科可以上什么大学
2024-06-08 08:53:10湖南上东北师范大学多少分 分数线及排名
2024-06-08 08:49:38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对比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分数线排名
2024-06-08 08:46:04保定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怎么样?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2024-06-08 08:42:14大学开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
2023-10-25 03:05:17大学军校生活真实感受心得体会三篇
2023-10-23 01:53:24大学开学第一天的心得感受三篇
2023-10-17 02:51:062020年境内机构外币现钞收付管理办法全文最新
2023-08-11 12:26:58优秀党员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2023-08-24 14:14:322020年苏州拟限购政策 苏州房地产限购政策
2023-08-27 1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