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我为什么入党心得体会最新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2 17:25:16 

我为什么入党心得体会最新篇一

作为一个大学生党员,从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开始,到发展入党,再到现在作为介绍人介绍学弟学妹入党,我一直遇到这样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入党?

为了证明我多优秀?为了让我的简历更好看?为了顺利步入“仕途”?

我想,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是这样,但我觉得不是。我常想:

战乱的年代里,这个队伍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为什么?

纷争的年代里,这个群体走到哪里都受到人民的拥戴,凭什么?

国破家亡,领着一小波人聚了一大帮人最后带着千千万万人赶走敌人,靠什么?

世事变迁,飘摇的船儿在风风雨雨中俨然磨砺成乘风破浪的铁甲巨舰,怕什么?

因为信仰,凭借信仰,依靠信仰,归根到底,最终怕的是丢掉信仰。

而信仰究竟是什么?

我理解的信仰不只是共产主义信仰,绝不仅止步于马列,也绝不仅限于毛中特。我想更应该涵盖进去的是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甘于奉献、敢于作为的信仰,同时这又与共产主义理想高度契合。中国中产党,这五个字包含的就是如此,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成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脊梁。

为什么入党?我不是在空说信仰

金一南先生在《苦难辉煌》一书中说:“任何民族都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与收获。这就是名族脊梁。”

我想成为这跟脊梁上坚定地一份子,同千千万万的同志,一起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的“中国梦”,它很大,因为承载起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但也很小,滴滴点点的小事就能汇聚起来。

“这支跨过千山万水的队伍,从出发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演变:牺牲的,叛变的,出走的,腐败的……这种演变到今天也没有停止。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队伍主体从未改变,一直在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坚守自己的时代担当。这就是这个党最大的韧性所在。”

为什么入党?我不是在空说信仰

仰望先烈,俯察当下,作为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做的,是坚定信仰,学有所成,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追求绝不应该是升官发财,也绝不仅停留在嘴上,而是要真真切切的体现在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坚守这一伟大理想和伟大事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

我为什么入党心得体会最新篇二

对于党员而言,“我为什么入党”这样的命题,不能仅成为入党时的扪心追问,更应成为一辈子的心灵拷问。

信仰是崇高的,但从来也是具体的。对方志敏来说,是“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的无悔坚守;对邓恩铭来说,是“不惜唯我身先死”的无畏壮举;对赵一曼来说,是“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更改”的永生绝唱;对罗荣桓来说,是“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遗世嘱托。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用具体的行动标注着信仰的真谛,用关键的抉择诠释着信仰的力量。

入党,可说是灵魂深处刻下的精神誓约,更是人生道路上立起的永恒尺度。在一个多样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人容易变得无所适从、迷失方向。时时向内心发问“我为什么入党”,惕励自己“身在何处”“去往哪里”,才能始终确保人生的正确航向。

一位诗人说: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一些落马的党员干部也曾壮怀激烈、志存高远,也曾是亲朋故旧、父老乡亲的骄傲和自豪,却在朝夕之间从成功的榜样跌落为反面的典型,问题就在于“灵魂的庙宇”出现倾斜甚至坍塌。

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总是对接我们的当下,照鉴人生的态度。面对艰巨任务,是拈轻怕重,还是攻坚克难?面对歪风邪气,是随波逐流,还是敢于斗争?归根到底,是信念信仰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真正的信仰不是温室的花朵,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铁一般的信仰,也正是在“浪打天门石壁开”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坚定,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砥砺中变得更加坚强。

我为什么入党心得体会最新篇三

众多民主人士经过中国革命大潮的洗礼,最终都选择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他们的信仰依归。一个个人物、一篇篇故事,见证了他们投身革命时表现出的坚定信念,以及为实现心中理想而体现出的坚忍不拔意志和顽强奋斗精神。他们中,有的在我们党成立以前就已参加革命多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最终都选择向党组织靠拢。从他们的入党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究竟应当有怎样的理想与追求,人生究竟应当怎样去奋斗才有价值和意义。

宋庆龄:晚年终圆入党梦

共产党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

宋庆龄191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完婚,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曾当选为国民党第二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委员。

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之日,她发表“七一四声明”,抗议国民党右派违背孙中山的革命原则。1932年她在上海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斗争,营救和保护了一大批革命者、爱国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西安事变后,她在周恩来和宋子文、宋美龄之间充当联系人,积极促成和平事业。1938年她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为抗战部队筹集药品及其他急需物资。对于宋庆龄在抗战期间对陕甘宁边区所做的各项事情,毛泽东后来写信对她说:“你对我们的帮助,是没有办法可以形容的。”

1949年9月,宋庆龄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宋庆龄在会上说:“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

宋庆龄伟大光辉的一生中,曾有过三次入党经历。1950年3月,宋庆龄第一次给中共中央写信,表达了多年向往加入共产党的心情。中共中央在收到宋庆龄的信后,暂未作明确答复。1952年10月,宋庆龄认为前信请求入党的意思并未表达清楚,于是决定直接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甚为感动,他对宋庆龄真诚地表示:“你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光荣。因为你在政治上是完全够格的。在革命战争的时期,实际上你已经是我党优秀的领导者之一。今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你,有些事情我们党内的同志做不好,你做却很合适……所以还是留在党外好。”1957年4月,宋庆龄向当时正在上海的刘少奇当面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刘少奇回京后向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作了汇报,讨论研究后更倾向于宋继续留在党外,以便其为党工作。宋庆龄听完意见后,表示理解和接受,此后没再正式提入党要求。

1981年春,88岁高龄的宋庆龄身患重病。当被问到是否还有入党想法时,在病榻上已无法说话的宋庆龄连连点头。为此,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通过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发出《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在宋庆龄追悼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宋庆龄同志逝世前不久,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她长时期来的夙愿。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邹韬奋:弥留之际求追认

为真理一息尚存、矢志不渝

邹韬奋1921年大学毕业后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确定《生活》周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1936年11月,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等七名救国会的领导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出狱后,邹韬奋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香港沦陷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邹韬奋后来到达东江、苏北抗日根据地。但就在此时,邹韬奋不幸患上了耳癌,只得回上海就医。患病期间,他仍笔耕不辍。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离开了他热爱的爱国民主事业,享年50岁。在邹韬奋弥留之际,他口授遗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1944年10月,《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高度赞誉和评价了他一生从事的伟大事业。毛泽东亲自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邓初民:古稀之年终入党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邓初民早年东渡日本求学,受进步教授河上肇的影响,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成为我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早在1922年发表的《怎样改造中国》一文,他曾断言“中国必须走*”。

邓初民毕业回国后的五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邓初民决定到南方投身革命。到武汉不久,邓初民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了国民党。北伐军占领南昌后,蒋介石挑起了“迁都”之争,邓初民也参加了这场斗争。他前往南昌说服蒋介石遵照孙中山意旨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但蒋介石却不为所动。1927年3月,湖北省党部召开庆祝国民党政府迁都武汉的群众大会,邓初民发表演说批评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邓初民十分愤怒,力主对蒋实施讨伐。汪精卫“分共”后,湖北省政府被右派掌控。不久,邓初民被列为亲共分子,难以在武汉立足,只得离开武汉来到上海。

此后,邓初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爆发后,经与共产党员张云逸面谈,邓初民北上武汉从事抗日统战活动。1946年2月,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邓初民等人联名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的罪行。因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的袭击,邓初民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出走香港。1949年初,他同一批民主人士到达北京,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62年,邓初民以73岁的高龄入了党,对此他非常高兴,引用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名句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