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红色警戒线观后心得体会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8 00:31:45 

红色警戒线观后心得体会一

如果陨逝的流星之于天幕的光晕是个灿烂的玩笑,如果层叠的涟漪之于水面是个冒昧地打扰,当硝烟弥漫进平静,当轰鸣刺痛着耳膜,当死亡渗透至骨髓,战争给予我们的印象再也不仅仅是表面的涂炭与血腥,更多的是给人灵魂带来的摧残,对于世界,对于自然的异化与扭曲。

如果恢宏的场面,激烈的火拼是战争片,尤其是好莱坞战争片给人的一贯印象,《细细的红线》则绝对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颠覆。南太平洋上风景如画的热带岛屿,原始的土族部落,善良淳朴的土著人,安详平静的群落生活,这一切无不逐步将观众引导进一个可以释怀亦可以摒弃凡俗尘埃的桃花之源。

在谈及对整个电影的分析之前,我不得不先将我所感知到的几个意象单独抽离出来,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游离于情节之外,但却又时时关照着情节本身,他们不属于摄影技法的范畴,却又是摄影的风向标。

首先是海洋与陆地,也可以将其概念推广至整个水与土的范畴。电影在开始就利用旁白的形式提出了“陆地与海洋是相互对抗”的概念,正是这个概念贯穿了整部影片。纵观全片,不难发现,和谐平静的原始部落聚居于海边,在影片始末,照应出现孩子们在海水中潜游;一系列反应平静与坦然的画面背景中拥有大片水域;维特在水边帮助伤员疗伤,“每个人都想获得救赎,像炭火般燃烧着生命”;不同士兵先后向上校要求的是饮用水;雨中一个美军士兵荒乱地将之前收藏得从许许多多死亡的日本兵嘴里拔下的牙齿丢得远远,仿佛是在雨中,那颗被荼毒的心灵等到了救赎。还有,鳄鱼从水中被捉到陆地上无精打采;杰克的意识中,自己位于岸边,而妻子则在水中召唤原来的他;在维特的想象中,自己位于水流的冲刷里,得到欢畅;对士兵们一个礼拜假期的展现是通过他们在海水中的欢闹,阵亡战士的墓地不停的有洒水装置在浇洒着,意在给予他们以灵魂上的净化等等,除了在情节方面,往往在涉及水域或海洋的画面,色彩饱和度较高,也就是比较鲜艳,意图从主观感知上得到观众的欢纳。

其次是蓝天,在陆地战争阶段,当无法用水来“拯救”这些备受摧残的生命时,个别人物衣饰上的升华和心灵上的美好的外化体现则大部分是通过仰拍机位,以大片天幕为背景来表现。副连长在其重新拾起美好信念与愿望前后,对于他的摄影刻画方式具有很多改变。

全篇的第一个镜头是通过一只由陆地潜入水中的鳄鱼拉开序幕。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地面斑斑的青苔,荷塘表面的浮游植物共同构置了画面饱和的色彩基调。鳄鱼从画面左上方进入观众视线,以对角方向移动,不仅使静态上构图具有动势,更由于河岸与水面高度的落差,使得观众感到鳄鱼由陆地进入水中的主动性与必然趋势,而陆地与海洋,拓展而言即土与水,在整部影片中是具有深层的代表意义的。随着镜头的推进,鳄鱼的头部与画框处于平行定位,将画面等分,至此,伴随景物在从陆地到水塘的位置转变过程,画面的构图完成了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转换。鳄鱼进入水池后,镜头并未完全结束,鳄鱼在观众的视线中稍作停留才真正消失在澄碧的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整个镜头,便是全篇的一个缩影,一个故事主人公们的命运以及思想上的缩影。

与其说维特是一个纯洁,拥有美好信念的完美主义者,不如把一切归结为他有着一颗孩童一般的心。电影开始没多久,维特便对母亲临终前情景进行了一次主观形态上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他对母亲的依恋。开始时是一个特写镜头:母亲一边握住维特手的,一边轻轻地抚摸,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然后镜头位于维特身后,维特进似乎被处理成了半身剪影效果,在画面上形成了一部分阴影区域,并且将画面两分,左面画幅较小,且根据室内进行曝光,造成左边区域中窗户的过曝光,在内容上隐喻天堂。右边将近2/3的重要画幅内是维特卧床的母亲,不对称的构图表现了维特在主观上对不同事物的价值衡量。此时母亲正伸出一只手臂,努力起身,这是她在蒙召主的召唤。摄像机按照母亲伸手的趋势运动方向向左?移,随着左边画幅的增加,一个穿着白色裙子的小女孩逐渐进入观众视线范围。配合音效上的心跳声,镜头落在女孩胸部,随后伴随女孩手指在母亲胸前的轻压,心跳声戛然而止,意味着母亲生命的终结,也从此不难感受出女孩扮演的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角色。随后镜头上摇,展示的是直接透过天花板的天空。结合电影一开始维特眼中的土著人生活场景,多数是父母与子女的场景(看着一对对母女、父子之间和谐美满的生活场景,维特眼中不自觉流落出羡慕)考虑,维特的孩童之心可见一斑。因此,不难理解维特对死亡的理解,他对美好信念的坚持,对世界正面的解读以及其最后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的背离后主动走向死亡的原因。

造就维特对存在另一个美好世界信仰的便是这个美丽小岛上的原始部落。所以在影片伊始,导演便利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了对岛上环境和人们和谐景象的描绘。这种描绘也与下文对战争场面的表现在色彩与构图上形成反差,从而强调战争对和谐的破坏,也通过与之后维特再次接触原始部落,人们前后反应具有反差的联系,控诉战争对人精神与交流上的影响。

一颗巨大的树,根系发达,粗壮的根部盘曲于地表之上,形成类似正三角形构图,一种敦实稳定稳定之感油然而生,十分切合所要营造的平静坦然的氛围。之后的一个空镜头展现的是大气透视效果中被茂密的枝叶遮住的太阳以及阳光透过树枝所成的缕缕光线和斑斑驳驳的光影。通过小幅度仰机位平移,原本处于画面左方的太阳向中心平移,直至中央,构成对称构图,进一步表现自然中的平静与和谐。通过此镜头中平移过程中的一部分过曝光区域画面淡出。

随后配合对一粗一细的两棵树的树干有对比性的升摇画面,以及画外音“世上为何有战争?”??总挈纲领,直接对战争的存在提出质疑,为整部电影的反战奠定基调;“万物为何自相残杀?”??进一步控诉战争的同时,点明电影将以人性与精神层面为切入点和主要表现对象;“陆地和海洋为何相互对抗?”??暗示并说明电影采用一些特定意象的意义,也就是在场景设置上如何为前两个意图服务。之后画面出现的是一棵脱离森林,独自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树,树干并不粗壮,根系不发达,尽管枝叶也并不繁茂,但寥寥几笔的绿色在一片浅色基调中格外醒目与艳丽,感到了一种生命的坚强,虽然势单力薄却充满生命的意义,与之前系列树木的空镜头形成对比。对树木采用小仰机位表现,以纯净的天空为背景,加强雄伟、高远的心理情愫,表现创作者的主观肯定。就我的感觉而言,创作者以此树借喻维特。“大自然为何充满仇恨?”??人类社会冲满仇恨,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说便是仇恨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本身酝酿了仇恨还是人类脱离了自然?微风撩动了枝叶,镜头之中产生了动静之间的对比,形象地配合画外音“善恶是否同时存在?”,暗示影片可以按照善恶的标准划分结构,也可以划分人物心灵趋向,以及人物精神转变的方向。

一个中近景镜头,观众注意力被引向一个黑人男孩的手部动作??利用石头(原始器具)敲击坚果(获取食物,获得生存的先决条件),利用长焦镜头,背景中的海景混沌成一片蓝色。

海边石滩上,黑人孩子在捡石头,与其之后的孩童在用石头玩最简单的游戏相结合,展现处于人最初生命状态之中的孩子所拥有的纯真与美好。以仰机位水下拍摄孩童潜游,自由、快乐、单纯、坦然。也与影片最后维特与孩子一起游泳的镜头形成前后对应,表现维特对平静生活,尤其孩童时代自由、纯洁生活的向往,让人不禁追问这种情愫的来源,从而对战争与生死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思考。通过色彩自然的连接,镜头由水下至水上,进而摇至维特的半身景,他划着独木舟,表情在自然中透出愉悦,他的出场被导演精心设计在水上,结合之前所说水这一意象的特殊性,不难整体把握维特的意识形态与灵魂特征。顺着维特的视线,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场景:裸体的黑人男童扛着鱼杆在水天一体的大片蓝色中,看似两种反差性很大的颜色??黑与浅蓝,在此时像是融合在了一起,和谐、纯朴、自然。

除了色彩上导演营造了许多的和谐景象,在构图上也毫不吝啬笔墨。海滩,水陆接线,海面将画面在纵向进行了三等分,形成了和谐稳定的构图形式。海滩上三个捡贝的孩子,通过站位,将画面三等分,随着他们的移动,又在纵深上接近一条直线,将画面等分,与此同时也可以想到他们在纵深上对空间的三等分,即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将二维空间拓展为三维,又充分展现了几何构图上的和谐。维特帮助村民修建草屋时,房屋的框架近似对称,同在岛上的另一美国士兵坐在一群黑人妇女身边,同样的视觉和谐。当维特身体浸在海水中,随着波浪轻轻起伏时,荡漾在他脸上天使般的微笑,孩提般的快乐,让每个观众得以感动,并感受到他同样浸在平静与幸福中的心灵。在“我希望能和她一样坦然面对(死亡),跟她一样平静,精神就能永垂不朽”,一句话既点明之前大量篇幅景象的特点,又表现了维特对待死亡的态度,为他最后自觉走向死亡提供了精神层面的注解。

“不知道我死亡时会怎样”“当你知道那是你最后一口气时,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为维特最终的死亡及展现战争的段落中,不同士兵面对“最后一口气”的不同表现,买下了伏笔。

红色警戒线观后心得体会二

“纪律是党的生命”,“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避免今天还是‘好同志’、明天成了‘阶下囚’。”巴音朝鲁同志在省纪委十届五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阐明了加强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要“坚持挺纪于前、推进纪律建设”,为我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言出纪随,寸步不让。从围绕作风建设不断立规建制、执纪问责,到修订颁布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明确“六大纪律”,再到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是因为始终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推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用铁的纪律、以刚性执行不断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努力在全省党员干部中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

“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全面从严治党,既面向8700多万名党员、430多万个党组织,又覆盖党的“五大建设”各个领域;既面对党的观念淡漠、纪律松弛、组织涣散的现实危险,也面对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严、责任担当缺失的现实问题,只有把纪律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彻始终,用纪律这个“重器”管思想、强组织、抓作风、反腐败、建制度,才能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严明纪律必须强化教育养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什么至今仍然是共产党人对党的纪律的集体记忆?因为那个时候的纪律,是贯穿于一言一行之中的“铁规”、是刻印在每个党员心里的自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只有对法纪常怀敬畏之心,把党纪党规烙印在脑海,才能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行动自觉。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推进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切实让广大党员干部知边界、明底线、存敬畏,让纪律成为我们党集体的声音、集体的行动、集体的信念。

严明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纲举目张,政治纪律是打头、管总的,抓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个纲,纪律建设才会扎实推进。一些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都是关系党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大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在一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明政治纪律,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向*看齐,向*看齐,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权威,坚决维护*这个核心。

严明纪律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如果把纪律比喻成一把尺子,那么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就是这把尺子上的刻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首先是对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的要求。无论是党内关系正常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是组织处理、纪律处分乃至立案审查,都是管党治党的日常工作。各级党委和纪委要把认真研究好、实践好“四种形态”作为检验纪律建设成效的标准,作为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抓手。

严明纪律要强化制度执行。把纪律挺在前面决不能停留在嘴上说说、纸上写写。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最根本的是要让制度落地,在贯彻党章党规党纪时不留暗门、动辄则咎。当前,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将两部党内法规各项要求贯彻到监督执纪全过程,以纪律为尺子衡量党员干部的行为。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我们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紧跟*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始终把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铁的纪律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建设一支“铁一般”的干部队伍,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保障。

红色警戒线观后心得体会三

一艘美军军舰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岸滩上的波澜,孩子们慌乱奔跑……朋友过来告诉维特美军战舰单独出现时,导演将处于三角形屋顶的草棚中的维特和草棚处理成剪影,突出了其轮廓,构成对称构图,且置于前景之中。后景则是海面上形式的美军战舰,浅色明亮的海面和白色的船体共同组成的亮色区域与剪影所造成的深色区域在色彩上形成反差,表现了一种对立性,并且使观众时刻关注后景中的情况。大景深的广角镜头,配合高感光度胶片和小光圈,使前、中、后不同的景别全部清晰,保持了画面空间的完整性与同一纵深轴线上景物的多样性,以及他们之间对立的关系,更由于广角镜头的特殊效果,视觉上增加了维特与军舰之间的距离,表现了维特与军舰的疏离感,进而折射出维特与战争本身的矛盾性与对立性。来报信的朋友身体上有部分阴影,处于中景,充当了颜色上的过渡,增强了镜头从色彩和空间位置的连续感,是前后景连接的一个媒介。从此,影片逐渐走进对战争的描述。

“他们(原始部落的小孩)在玩的时候总是打假”“你怕我么”“怕~ 因为你像个军人”早在战争来临之前,其实导演已经给维特开始时对待战争为何可以以美好的眼光审视,和战争将会使维特与土著部落产生情感疏离(也是广义上人精神上的迷失)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与铺垫。“孩子打累了就会睡了”暗示了维特最终死亡的结局。

维特被关在黑暗的船舱里不停的划着火柴,第一根熄灭后,点燃的第二根被其主动吹灭,一种残酷性油然而生,再次为其主动走向死亡作了铺垫。这一场景中,铁网将纵向空间分割成两等份,通过后景与前景的光线强弱对比,使观众顾及后景中另一士兵的来回走动,感受到他的焦躁,与前景和中维特泰然镇定的坐着形成对比,再次反映维特的平静与他和其他士兵本质上的不同。

战争镜头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与之前鲜艳景象背道的色彩饱和度。灰蒙蒙的绿色,一种压抑感,绿色一方面象征着生命,另一方面又代表着魔鬼,这两种形象的对立性将绿色推崇到一种挣扎的极限。黄绿的战服,绿色的战场,表面的和谐中始终有狰狞的挣扎。摄影上,战争段落中也使用了一些一般战争片常使用的镜头:快速移动,画面的快速切换,震动的追随摄影(正跟人物、侧向跟随部队冲锋队员)。通过正跟与反跟的多次切换,由两个士兵的带领,对士兵生活的船舱进行了描述,从中反映了登陆前士兵的恐惧与焦虑。崔恩焦躁地回忆童年时继父用砖打他,,他害怕,他以为他不会再害怕,可现在他分分秒秒都在害怕,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可以超越童年的阴影,“这艘船就像漂流的坟墓”“只有上帝和死亡是永恒的,我只担心,这场战争是你我的终点”死亡仿佛就在前方,触手可及,人面对死亡,面对即将跨越生死之间的界限,会处于一种极度的恐惧中。此处镜头并没直接投射在崔恩本身,而是通过镜子间接反映当时他的动作与神情以及作为听众的副连长的行为,在构图上形成前中后三个层次,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拉大了崔恩与镜头的距离,运用图像的形象语言将其心中的恐惧外化,也表现了此时一个普通士兵与部队指挥者之间的一种对立关系。有的大兵在刷牙,木光呆滞,其注意力已远远不在生活的本身,一种本能的恐惧让他已经开始忽略生活中的细节。有的战士神情恍惚,蜷缩在床上,像是畏惧即将要面对的死神。船舱以冷色调为主,灯位于士兵的头上方,灯光的照射给人一种淡淡的宿命感。有的士兵去偷手枪,因为“有了手枪,才能对付日本人手中的刺刀”;有的士兵形容自己就像在船上的死鸭子,毫无生气,任人宰割,等待命运的摆布,静静期待死神的眷顾;有的士兵抓狂地捶打去舱门,叫嚷着“快开门,给我开门”,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心中焦躁与恐惧的发泄亦可以是战争之于人精神的异化或对生命本身的呐喊,灯光下,身体充斥着阴影区域,并不能分辨出脸部的细节,这样便很好的使一个具体的士兵具有了普遍性。镜头推进,晃动,有竖直的正常形态构图转成倾斜式,从客观上增强视觉冲击,主观上表现人物的不稳定性,也表现了士兵所作反映的趋势性与必然性;同一个纵深画面中,同时展现了一个士兵在削木棍,而另外一个士兵在擦拭他的步枪,他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残酷的战争作着准备。镜头通过纵向景物的设计使局限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但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一种延伸,更多的是让人把船舱一隅发生的景象推而广之,联想到整个船上的士兵现在所处的一种备战状态,更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状态。

船舱仿佛是一个参与战争的士兵们缩影,又仿佛是将无限的恐惧与彷徨压缩的罐头。我们现在所目睹的一张张焦躁与惶恐的面孔与之间电影向我们所展现的自然、平静、和谐的原始生存状态下人们纯净的眼神,自由的笑容形成强烈对比。除此之外,以上的一系列镜头在电影的叙事环节中直接利用图像充当了大量人物出场的媒介。为影片之后通过多个人物心理所构成的线索开展情节作了铺垫。

军舰甲板上,缆绳的零乱使画面多了几分躁动,之前导演所重复使用的对称和等分构图就此打破,战争的前奏逐渐上演。

警报响起,登陆开始,士兵迅速钻出船舱,登上甲板集合,镜头在处理上采用手持摄影造成强烈的晃动感,并且加快了镜头的切换速度,营造紧张氛围。摄影机通过一个大俯机位拍摄出士兵通过悬梯转换到登陆艇的过程,以上帝的视角,暗示了士兵在战争中的命运 ??走向死亡。士兵杰克的旁白则展现了此时众多战士内心对死亡的清楚意识。“我并不怕死”“如果我先走了”“我在那里等你,就在死亡的另一端”。

之后,通过广角镜头展现众登陆艇向小岛进发场面,此处并没有像一般战争一样将登陆场面展现的恢宏、悲壮之极,而是带有几分的无奈与孤立。一架飞机掠过登陆艇上方,艇上众士兵中的一名小战士下意识的将头缩了一下,表现潜意识中的恐惧。登陆后,美军小组在林间小路上谨慎的搜索、探路,不时根据细微声响而作出的敏感动作,表现了他们心中高度的紧张与不安。此时迎面走来了一个黑人老者,环顾着四周,好像根本忽略了美军士兵的存在。一方面是设备精良美国陆军特遣队,一方面是手无寸铁,甚至赤裸上身的原始部落老人,而前者在如此安详平静的自然中却时刻处于戒备,后者则以一种原始的精神状态,以人最真实自然的面目坦然处之,形成强烈的情节反差,然后使人不禁在心中画起大大的问号,从而思考战争对人心理上的异化,对人本性的摧残。黄绿色的美军战服与大片自然中的绿色同肤色黝黑的土著人在色彩上也呈现着巨大的反差。

在战争的展现中,摄影机模仿士兵的视线,通过在草丛中低机位的移动,这种处理方法不光让观众有如亲临战场,还在某种程度上让观众贴近士兵的思想,使得观众主动参与到剧作之中,与剧中人物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山坡的平静被巨大的爆炸声打破,硝烟弥漫了天幕,战争犹如疯狂的病毒在这片原始的净土上肆虐。“我们被选上,别无选择”,战争参与者的无奈,人类社会的无奈,自然的无奈。鲜血溅在草叶上,红与绿构成视觉上强烈的反差,反差所展现不仅仅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战争所造成的伤亡与生命本质上的矛盾,死亡与生命绝对的对立。

战争不得回避的问题之一就是死亡。除了对众多士兵阵亡场面的描述,以体现战争的残酷属性外,导演将几个特定人物的死亡单独抽离出来,以达到呼应主题,诠释当人面对死亡精神状态的目的。一个美军士兵不慎把下了手榴弹保险拴,为了保护战友,纵身跳入草丛,结果下体被炸烂,面对现实的残酷,它抱怨自己的不走运的同时所关注的还有“以后不能搞了”“我的屁股被炸烂了”,依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性意识也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一种表现,对人生殖部位的毁坏,体现的是战争除了直接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还包括对人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欲望的摧残。摄影机位于“上帝的视角”并迅速向上拉,硝烟散开,看到的是一个小兵躺在血泊之中,镜头切换至战友围在他周围,稚嫩的脸上却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眼中充满对生命的渴望,啜泣着呼唤着同伴的名字,足见他面对死亡的恐惧。摄像机模仿死者临死前的视角,透过一片残酷的叶子,看到的是缕缕阳光,透过稀稀疏疏的树冠,一样是美好的阳光,像是上帝无私的召唤,此时仿佛死亡是种解脱,充满着温暖,然后士兵平静地死去。一个被敌人将肠子炸出的士兵在痛苦中挣扎,面对副连长给他的吗啡,抽泣着紧紧握住,不停的喊着“give memore,givememore ”绝望的表情以及副连长走时的“再见,再见”,一种痛楚从心底油然而生。“当人知道,这是他最后一口气时,是什么样的感受”,焦虑?无奈?恐惧?慌乱?平静?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