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今日资讯 > 正文

乌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乌氏家族族谱【完整版】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6 07:34:03 

乌姓部分出自姬姓。相传上古时候东方部落有一个首领叫少昊,是黄帝的后代,他的氏族崇拜鸟图腾,他用百鸟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其中有乌鸟氏。乌鸟氏的子孙中有的去掉鸟字,单用一个乌字,称为乌氏,是乌姓的最早起源。春秋时期陇西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东),被秦国所灭,其国人以国名为姓氏,也称为乌氏。北魏时北方有个安定国,是一支少数民族定居的地方,王族姓乌。《宋书 外夷传》记载:“其时有安定国,为乌氏王”。乌姓望族居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东南一带)、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

乌(Wū)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其族徽为大乌,族中有姓氏为“乌鸟氏”者,专职负责掌管高山丘陵。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少昊以“乌鸟”任命官职,说明金天氏部落联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鸟图腾氏族部落的表征。少昊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名予以称谓。 乌鸟氏在古史传说中,也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说他是少昊金天氏的儿子。

金天氏部落的都城设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少昊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名叫重、该、修、熙。其中的重曾担任过“木正”,又被称作“句芒”。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鸟氏的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乌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姬姓乌氏族人大多尊奉少昊为得姓始祖,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陇西西戎族乌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至战国时期,陇西地区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是西戎民族义渠戎部族的一个分支。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大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昭襄王接着乘机发兵灭了已经没有首领的义渠戎,其时,位于陇西的乌氏国也一同被灭,除了少部分族人西迁逃脱外,大部分国人被强行迁于关中地区为奴役。其后,秦昭襄王在义渠戎故地分别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三个大郡。

乌氏国被秦国攻灭后,其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就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关中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等的记载:“代北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拓拔部有乌丸氏、乌洛兰氏部落,其中除乌丸氏为贵族以外,其乌洛兰氏、乌石兰氏、温石兰氏,其实为一个氏族部落的不同汉译,因此史书不分记。乌洛兰氏在东汉时期即已经归汉,文化上皆改汉姓为兰氏。到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乱时期,部分人又改回鲜卑姓氏。

到了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时期,北魏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西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强制推行汉化改革政策,鲜卑族姓氏文化上皆改为汉字姓,其中的乌丸氏贵族多改为桓氏,乌洛兰氏多改为石氏,但亦有以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就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四

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乌氏,主要源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史籍《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其中就有乌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另外,回族乌氏一族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源自古兰经中名词汉语谐音字“乌马儿”,汉字义“长寿、永恒”,取其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回族乌氏今主要分在陕西、青海西宁等地。

源流五

源于古越族,出自古代百越民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先秦至汉朝时期,江浙地区有古越族乌程、乌伤氏族,多分布在古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

汉朝时期,乌程、乌伤氏族中多有以氏族称谓为姓氏者,称乌程氏、乌伤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会稽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罗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罗乌,是西周沿袭夏、商时期所设置的官称,夏时称“罗”,商时称“罗人”,周时称“罗乌”,就是专门负责网罗飞禽的猎人,以饱君主贵胄们的口福。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掌罗乌鸟。乌谓田?居,鹊之属。”在典籍《小尔雅》中也记载:“乌,去阴就阳者,谓之阳乌,鸿雁是也。”

在罗乌、罗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乌氏、罗乌氏、罗人氏、罗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七

源于古羌族,出自汉、唐时期古乌?国,属于以国名文化上汉化为氏。 在史籍《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域有乌?国。”在史籍《汉书?乌?国传》中记载:“乌?国,王治乌?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胜兵七百四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接。”乌?的地望在今叶尔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多山,生活饮水大部来自雪山,所居之地的地势十分险峻。其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乌?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曾被称为于摩国、于麾国等。到了隋、唐时期,又被称为盘陀国、葱岭国等。

唐时期,乌?国归附于大唐王朝,国民内迁中原者甚多,其中有国人文化上依汉俗以其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肤施乌氏。

只有该支乌氏的正确的姓氏读音作yā(ㄧㄚ)。

源流八

源于西戎族,出自汉朝时期乌孙国,属于以国名文化上汉化为氏。乌孙国,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名。实际上,乌孙国就是上述第二个渊源中的西戎乌氏国被秦昭襄王灭国后西迁的余民,原迁居于今甘肃敦煌地区,在被大月氏(东夷之郁夷)击败后,向西迁徙形成的氏族部落所组建的国家。这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颜师古注:“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 目前,史学界关于塞种人的认识和说法不一,以原始蒙古人和氐羌混血种说较妥切。乌孙人后成为哈萨克族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塞种人已成为天山南北的较大民族。汉朝时期的乌孙国主要领地在今吉尔斯坦一带,有新疆一隅。

东汉初期,乌孙归服汉光武帝刘秀,到了汉明帝刘庄执政末期,大将军耿恭任戊己校尉,乌孙国彻底归汉。其后,国民中多又以故国名汉化为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九

源于西羌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安定国,属于以先祖国姓为氏。 据史籍《宋书?外夷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辖下有个安定小国,却远在今甘肃平凉、庆阳一带,为西羌民族,其国王以乌为姓氏,其国后被鲜卑拓拔部所吞灭。

安定国灭亡后,国民后代子孙便以文化上汉语译音字王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平凉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十

源于东胡民族(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乌桓国,属于以国名文化上汉化为氏。 乌桓,亦称“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演变历史为东胡→乌桓→柔然→蔑尔乞→蒙古贞,严谨地说,这个部族的本源与鲜卑族更为接近,语言与鲜卑族大体相同,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在东胡民族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乌桓主要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接匈奴,南与西汉幽州刺史所部相连。总体来讲,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魏、晋以后,乌桓与其它诸族错居杂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形成“杂胡”。在典籍《魏书》中记载:“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乌丸往往成为杂夷的泛称。除散居上述诸郡外,又扩展至陕西的上郡、冯翊、北地三郡。而雁门郡的乌桓,与鲜卑、匈奴等融合成为 铁弗刘氏或独孤氏,后发展为赫连勃勃的夏国。幽、并二州乌桓继续内迁,遍布于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并积极参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各地区的斗争。一部分久处中原郡地,文化上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乌桓姓氏相继出现了文化上汉化的乌氏、郝氏、刘氏、张氏、王氏、鲁氏等;而另一部分则随着鲜卑民族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仍然随着鲜卑民族的文化上汉化而同化于汉族。还有一部分乌桓族人在西元六世纪中叶,当西方史学家称之为阿瓦尔人(阿日乌桓民族)的柔然郁久闾氏族被突厥所驱逐时期,大批族人避居至贝加尔湖地区木里乞人居地,与当地的拔也古部融合,后形成了后世宋、辽历史上所称的木里乞,即蔑尔乞部,而在当时,蔑尔乞被称作“蒙郭勒津”,即著名的蒙古贞部落。

乌桓民族所汉化形成的乌氏,后有加“邑”偏旁而称“邬”氏者,皆归融于汉族乌氏、邬氏大家庭,其的正确的姓氏读音皆作wū(ㄨ),是为著名的冀北乌氏、湘赣邬氏。

源流十一

源于蒙古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梁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群落部名,以部为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后世的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为乌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阿尔泰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区)、唐努山(今新疆阿勒泰地区及西部和北部、东部、蒙古西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唐努乌梁海,即唐努图瓦)、尼布楚(今西伯利亚尼布楚)、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于氏等。

⑵.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藏族引为姓氏,满语拼音为Ujara Hala,藏语拼音为Wuzalab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黑龙江口 庙街)、黑龙江沿岸、康区(今四川甘孜)、苏毗和多弥(今青海玉树)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武氏等。

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藏族乌氏的姓氏读音皆作wū(ㄨ)。

源流十二

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⑴.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拼音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汉字姓为乌氏、吴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拼音为Usun Hala,汉字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西伯利亚东南部沿海)、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汉字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满族乌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拼音为Uya Hala,汉字义“猪”, 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 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乌氏、吴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⑷.满族乌裕氏,亦称沃岳氏,满语拼音为Uyu Hala,汉义“绿松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改汉字姓为乌氏。

⑸.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拼音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改汉字姓为乌氏、商氏、刘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⑹.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满语拼音为Usuri 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改汉字姓为乌氏、武氏、吴氏等。

⑺.满族乌雅拉氏,亦称吴雅拉氏,满语拼音为Uyara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所改汉字姓即为乌氏。

⑻.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乌尔胡济氏,满语拼音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改汉字姓为乌氏、吴氏等。

⑼.满族乌尔衮克勒氏,本费雅喀奇勒尔人,满语拼音为Urgunkele Hala,世居希占噶山(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中游喀山),所改汉字姓即为乌氏。

⑽.满族吴佳氏,亦称乌佳氏、武佳氏,满语拼音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多改汉字姓为乌氏、武氏、吴氏等。

⑾.满族伊尔库勒氏,满语拼音为Irkule Hala,世居诺罗(今黑龙江饶河)、虎尔哈(今黑龙江中游黑河对岸地区)、乃明村(今黑龙江下游右岸阿纽依河口一带)、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改汉字姓为乌氏、于氏等。

满族乌氏的姓氏读音皆作wū(ㄨ)。

源流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苗族、傣族、侗族、佧佤族、僳僳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乌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文化上流改为汉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郡望百家姓》上记载:乌氏望出颍川郡。战国时置郡。以颍水得名。

颍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登封 宝丰以东,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 舞阳以北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颍阴(北齐改为长社,隋又改为颍川,唐复改为长社,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隋初曾废颍川郡,唐代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省鄱阳。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