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材料素材 > 正文

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材料汇集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8 17:20:57 

在纪念建党97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激励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形成榜样引领、见贤思齐、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的时代风尚,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将四川师范大学近年来涌现出的部分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报道于后。希望全校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在教书育人中辛勤耕耘、砥砺奋进、刻苦钻研,在脱贫攻坚中坚定信念、担当有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把学校各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既然选择了从教,就把立德树人作为毕生追求

??记文学院黄尚军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黄尚军教授,是一位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融入自己工作生活全过程的优秀教师,他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对学生关怀备至,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师生的广泛赞誉。黄尚军教授2009年获四川师范大学师德标兵称号;2012年获四川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及全国师德标兵称号;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五项省部级优秀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17年,黄尚军教授领衔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对黄尚军教授的优秀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辛勤耕耘,无怨无悔,深深扎根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的沃土

黄尚军教授是四川省四川方言与民俗研究的领军专家,为保护和传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突出贡献。20载春来秋去,黄尚军教授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假,每逢节假日都外出采风,20多个除夕之夜,他都是在田野调查的途中度过。他走遍了巴蜀地区150多个县;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投入200余万元;参加了300多场地方民俗活动,走访了上千人,拍摄了十万余幅四川民俗照片,拍摄了一千余小时的音像资料,保存了大量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的珍贵民俗文化场景。他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自信。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自己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倍感责任重大,倍感骄傲自豪。”

黄尚军教授进行田野调查,大多在偏僻乡镇、深山老林,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矢志不渝,全身心投入。他在泥泞满地的农家院坝吃过丧席,在刚收割了小麦的地里尝过喜宴,也曾因无处投宿,深夜在岩洞枯坐等待天明。有一次,他在彭州市小鱼洞镇采集素材,为了抢拍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生动镜头,怀抱摄像机滚下雪沟,顾不上一身雪泥,爬上对面高地,手忙脚乱地工作。那位因感冒失声而很少说话、简省了不少仪式的司仪动情地对他说:“黄老师,我从没看见过你这样能吃苦耐劳、关心我们乡村文化活动的城里人。”

2016年元旦,黄尚军教授在巴中进行田野调查时不慎将脚重度摔伤,但他牵挂所教的本科生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他没请一天假,坚持坐在轮椅上奔波来往于学校不同校区为学生上课达半年多。

由于长期积劳成疾,黄尚军教授因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右腿瘫痪动了手术,20多次住院。他在病床上仍忙着备课。手术后,穿着钢背心仍然坚持带领学生在巴蜀大地上进行田野调查。

言传身教,感染学生,牢牢坚守教书育人的使命责任

黄尚军教授常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好知识。”而“传道”的方式有两种:课堂教学和课堂外的传授。黄尚军教授将田野调查的丰硕成果融入自己的教学中,用生动的方式讲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他给学生开设了《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巴蜀方言与民俗》、《古代汉语》、《巴蜀移民文化》等十余门课程,每一门都认真备课,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讲义。他还从田野调查资料中,精挑细选,认真编辑,做了大量课件,与同学们分享他的学术收获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片深情。黄尚军教授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资料、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讲授,使每一堂课既内容充实,又生动活泼。他讲授的《巴蜀方言与民俗》是学校最受欢迎的公选课之一,选修的学生非常踊跃,每学期都有数百名同学报名,以致无法全部满足同学们的选修需求。为此,他通过网络、书信和手机信息与同学们交流,把讲授由课堂带到课外,由线下拓展到线上。

黄尚军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每年四川师范大学文科都要评选十余个学生重点科研创新项目,10余年来,黄尚军教授每年都会指导一到两个学生团队获得重点科研创新项目立项,结题答辩都是优秀,他指导的学生团队多次获得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他常常把撰写论文的同学叫到家里,手把手教他们查资料、写提纲。很多同学在他家一呆就是一整天,每次都是他和妻子亲自给学生做饭。

在多年的教学育人实践中,黄尚军教授一直秉承这样的信念??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基本条件和才学。所以他在指导学生论文时非常认真负责,不管是硕士生、本科生,还是成教生、自考生;不管是直接指导的学生,还是前来请教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从不推诿,有问必答。由于他的家住成都市大石西路,距学校较远,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2009年3月,他搬到学校研究生院,与学生同吃、同住三个月,以至于门卫将他当成是老博士。凡是他经手的论文,至少通改三遍以上。他常常对学生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把论文当作艺术品来精雕细刻,要让成果经得起时间的经验。”

黄尚军教授知道自考生查找资料不方便,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对于希望他当面指导的外地自考生,他都尽量安排在他的家里见面,路途远的还安排在家免费食宿。

2008年腊月,一名自考生带上论文初稿来找黄尚军教授,其论文写到当地在办婚事时,男方仅发放的彩礼就有36种之多。黄尚军教授意识到当地传统婚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研究巴蜀民俗文化,是很好的一手材料。但这位同学收集的资料很简略,难以支撑高水平研究。第二天上午,他就到了学生的老家??威远县新场镇,悉心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撰写论文、如何开展科研,直到大年三十上午,才回到成都。因为资料收集全面和研究工作扎实,这名自考同学的论文被评为优秀。

2010年,一名本科毕业生选择黄尚军教授做论文指导教师。这名学生患小儿麻痹症,上下楼都十分困难,打字只能用拇指关节,但学习非常勤奋。黄尚军教授十余次和他商讨,指导他找资料、写提纲。每次下课后,该学生要到教室找他指导,黄尚军教授都对他说:“我马上下楼来,你在楼下等着。”最后,该同学在论文后记中这样写到:

“黄尚军教授是我所接触到的最为严格负责的导师。跟随他,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民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治学和为人方面深受启发。大到做学问的道理,小到“到学校后给我发条短信报平安”之类细微的关切,都深深感动着我,感染着我。今后,我要把待人的这份真诚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让社会充满更多的正能量。”

十多年来,黄尚军教授在课余时间指导本科生121人,科研创新项目21个,其中重点项目8个,被学校评为优秀的有12个,2个获得全校文科第1名,获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黄尚军教授多次被学校评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满腔热情,关怀备至,把学生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亲人

黄尚军教授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化作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灌输做人的道理,还尽量在思想上、生活中关心他们,温暖他们。

2007年中秋节,黄尚军教授在学校举办了“中秋朗月”诗歌朗诵会,有300多位同学参加。学生临出门之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黄尚军教授和他妻子特意为学生购买、分发的月饼。

2008年“5?12”大地震中,黄尚军教授指导的一名研究生老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坍塌。该同学的岳父偏瘫,常年卧床,妻子又没有工作,经济拮据,黄尚军教授便拿出2000元资助学生,并持续提供各种帮助,使该同学度过难关。

2008年寒冬的深夜,他的一名研究生不慎在寝室摔倒,闻讯后,他和妻子急忙赶到学校,带着学生去医院医治并像慈父一样通宵守护。学生治疗期间,他亲自为学生做菜熬汤,送到病房,每天如此,从未间断。

2017年,黄尚军教授新招的一名研究生的父亲外出打工,遇上山体滑坡,没领到工钱,回家过春节,路过成都,他得知这一信息后,打电话请学生父子俩到家里吃住,临走还给了路费。

对那些有上进心的学生,黄尚军教授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他自己贴补经费让学生参加田野调查,对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十余年来,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补充营养,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学习,黄尚军教授在校本部租了一间小房,常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与十多名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手把手教他们做科研论文。他还从南江县山里杀来年猪,从金堂县农家拉来蔬菜,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小食堂”,以至于邻居以为他是专门给学生做饭的“保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多年来,黄尚军教授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他指导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在《中国语文》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不少学生考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毕业后,他们到各单位都成了顶梁柱,有的还回到了母校任教。

黄尚军教授常说:“既然选择了从教,就把立德树人作为毕生追求”。黄尚军教授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教学科研的精益求精,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对他人的热情相助,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誉。但他总是谦虚地说:他之所以能始终如一地把这样的信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是因为在他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好老师,给了他无私的帮助,他要像他的老师们一样,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将爱心无私传递给学生。

把三线建设铁道兵精神在高校学子中发扬光大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校首席教授蔡方鹿

蔡方鹿同志1968年入伍,1970年入党。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蔡方鹿代表著作《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两次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年作为首席专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道统思想研究”立项。蔡方鹿先后被评为学校2010-2012年度劳动模范、学校2012-201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荣获四川省“全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不忘初心,传承铁道兵精神

作为当年担任爆破兵,从事最危险的工作,亲身参加举世闻名的三线建设特大型工程成昆铁路修建,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铁道兵老战士??蔡方鹿教授从2009年起至今,已连续九年带领他所教授的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重走成昆铁路,开展成昆铁路缅怀传承之旅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到德昌烈士陵园祭扫蔡方鹿当年的战友,为修建成昆铁路而英勇牺牲的铁道兵烈士;徒步行走当年铁道兵战士付出生命代价修建的隧道、桥梁、路基,使研究生亲身感受当年筑路的艰辛;开展田野调查,采访铁路沿线的彝汉各族群众,让同学们亲眼看到成昆铁路给凉山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采访当年修路的铁道兵老战士,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参观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不忘在国家困难时期铁道兵无私奉献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等各种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九年下来,共计有80余人次随蔡方鹿教授走过了成昆铁路。

牢记使命,肩负育才重任

蔡方鹿将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入研究生的头脑,成为每一位研究生的自觉行为。参加过重走成昆铁路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们深受铁道兵精神的影响和感召,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硕士研究生:有11人先后考上国内重点高校博士生,1人出国到意大利罗马大学留学深造;毕业生获得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4人;研究生毕业后已成为各单位的骨干,有的被评为地级市??甘肃省武威市优秀共产党员(张玉禄),有的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陈欣雨);并有两人已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书与育人并重,广受社会好评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所指出:蔡方鹿“作为一个铁道兵老战士,今天的中国哲学教授,连续九年带领研究生们重走成昆线,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受教育和锻炼。这可能是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至少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成功范例。”可以说,蔡方鹿以自己亲身的经历,把铁道兵为国为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钻研业务,精通技术的科学精神传授给下一代研究生年轻同学,在立德树人、培养人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得到了社会各界、铁路沿线彝汉各族群众和中央电视台的好评。

精准扶贫在理塘

??记四川师范大学扶贫工作驻村干部詹斌

2015年底,省委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安排四川师范大学承担普格县、理塘县精准扶贫任务。四川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预算中安排落实扶贫专项经费。为保证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学校领导多次率队赴两个县进行调研和项目对接,根据县上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两个县分别制定了对口帮扶实施方案。2017年5月,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委派中共四川师范大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机关支部书记、公司资产经营部副经理詹斌到理塘县甲洼镇江达村任驻村干部,开展对口帮扶精准脱贫工作。詹斌谈到,回首一年来的扶贫工作,充实、感动以及各种辛酸灌满脑海,这段不一样的高原工作经历已经成为他一生的记忆。

实地调研,摸索新路子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海拔4014.187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原贫困县。到理塘没几天,詹斌便因为天气变化,出现了轻微的高原反应,嘴唇干裂、睡觉头痛、轻微缺氧......面对环境和身体的双重考验,詹斌依然不忘本职工作,报道第二天便同江达村的驻村干部一同深入村中了解基本情况。

江达村离甲洼镇5公里,全村63户、282人,其中低保户14户64人,贫困户19户69人。作为贫困村,该村因自然条件艰苦、地形条件限制等原因,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在与村干部交谈中,詹斌了解到该村海拔较县城偏低,适合发展农耕产业,同时村民希望通过发展规模化产业实现村内脱贫致富。他结合实际,积极与镇领导沟通衔接,听取镇领导对发展村内产业的指导意见,切实撰写江达村帮扶方案。经过半个多月的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帮扶方案终于“出炉”。在这段时间,他除了深入村民了解情况外,还与镇领导沟通、向派驻单位校方对接,着眼于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了帮扶“桥梁纽带”作用。

多措并举,帮扶全覆盖

根据詹斌反映的情况和学校领导多次赴理塘县调研的结果,学校与甲洼镇江达村的驻村干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采取了产业帮扶,援建四季瓜果蔬菜大棚,实现可持续收益;援建基础项目,建设村委会文化站、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公共服务环境;以购代捐,购买理塘土豆进行义卖,举全校之力,助推村民增收;在理塘县中学挂牌“顶岗实习基地”,派遣川师大学生开展教育实习;真情结对,社会爱心助脱贫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四川师范大学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致力于物质上的援助,还关注村民的精神生活。为活动中心募集投影仪设备,在春节等特殊节假日期间,向江达村结对贫困户送去慰问物资,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都会连说“卡卓”(谢谢),并表示在各方的关心关爱下,他们将感恩奋进,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的帮扶。

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派驻到甲洼镇江达村的驻村干部,詹斌多次参加省级督导、交叉检查及第三方评估,完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理塘县开展精准扶贫的对接工作,积极开展农牧民夜校活动,提高农牧民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参加三月维稳期江达村带队值班及四月植树造林,与濯桑片区虫草采集管理工作组到虫草采集点协助主产区及公安干警做好虫草采集进山工作以及进行设卡反辍保学检查,使甲洼镇江达村的扶贫帮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砥砺前行,再续校地情

由于驻村期间,詹斌顺利完成各项帮扶工作,帮助江达村脱贫摘帽,得到了江达村老百姓、镇党委政府以及校方的认可,同时积极宣讲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役。2017年12月底,四川师范大学推荐他继续在理塘县甲洼镇党委挂职镇党委副书记,主要协助开展镇党委的党建工作及脱贫攻坚工作。

坚定信念,奔康路上劲儿足

扎根基层,再续校地帮扶情,其心坦然,带着一年来的扶贫工作经验,詹斌坚定信念,秉承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甲洼镇卡娘村作为脱贫摘帽村,贫困面广、程度深,全村110户578人,其中贫困户45户196人。2018年,卡娘村在四川师范大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甲洼镇党委行政协调下,成立了“理塘县师大心连心农副产品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86亩,投入资金30万元,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生态农场,种植了高原优质马铃薯。发展卡娘村集体经济,为今年全村脱贫摘帽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战,詹斌相信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所有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在致富路上加满油、鼓足劲,脱贫奔康最后一公里一定能圆满结束!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