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读后感 > 正文

背影读后感 再读背影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6 09:10:52 

  背影读后感 再读《背影》
  
  王宏愿
  
  说句实在话,我在初中读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今天看到一位父亲带着将上大学的儿子来教育局办助学贷款,事情办妥后看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突然有了再读这篇文章的冲动,读了一遍,意犹味尽,再读一遍,感慨颇多。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什么时候看见背影?自然是分别之时,人生不就是一出出的悲欢离合?文章开篇即定下了灰色的基调,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有人认为“背影”贯穿了全文,有人认为“眼泪”贯穿了全文,我却认为是浓浓的亲情贯穿了全文始终。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名人也好,伟人也罢,背后都有平淡的故事,朱自清却能于平淡中见神奇。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接二连三的打击,父亲还安慰“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位饱经沧桑、坚强、家庭的中流砥柱的父亲形象就跃然纸上。
  
  父亲送儿子去车站一段,父亲考虑再三,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儿子却不以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儿子又暗笑他的“迂”。父亲饱经世故,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但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缘故。然而儿子却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厌,以致腹有所诽。这自然并非儿子不爱父亲,而是做儿子的毕竟不理解父亲。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作者没有静止地描绘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先描摹他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接着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父亲艰难的举动,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竞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时,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的心,以致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父亲什么都置之度外r。
  
  接下去又写了一段,写父亲近年老境颓唐的苦况。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有时不如往日,年老体衰,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有变,“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结尾的这一段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未来生活深深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二老已年届六十,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想起他们占铜色的脸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一丝丝清晰的白发……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蒙蒙。
  
  云南省广南县教育局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