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发言稿 > 正文

高校三严三实专题交流讨论会发言材料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5 09:18:20 

三严三实专题交流讨论会发言材料1

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推进。“严”是“实”的前提,“实”是“严”的结果。“三严三实”既能够成为强化党员干部“底线思维”的训练载体,也可以继承和发展绵延于几千年中华文明中“君子之政”的从政价值,如能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有机融合,一定能开创我国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崭新局面。

从古至今,人的行为总是受制于两种力量:一是内心自我约束,如通过道德教化、宗教熏陶、信仰凝聚等手段加以强化;二是外在约束,如制度、规矩、习俗、传统、法律等。古希腊政治学家柏拉图在设计政治制度的同时,从来没有忽略从政道德和信仰,强调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成为“哲学王”。

中华数千年文明极其重视人内心的自我约束,如产生于周代的“天命”信仰第一次成功地构建了中国人的“敬畏”意识,这个学说逐步发展为绵延几千年的“天道”观。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荀子也提出:“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道家提出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老子强调“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观被浸润于儒家、道家的修身思想之中,逐步演变为“君子之政”的政治文化,全方位影响着中国人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

由于强调君子之政,古代中国历来强调“自律”(即内心约束力)的优先地位。如《荀子?君道》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先失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论语?卫灵公》也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离娄上》强调“徒法不能以自行”。隋唐以来,科举制通过儒家经典的熏陶和“贴经”“墨义”“八股文”等考试手段培养官员的强大自律。由于有强大的自律训练,古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循吏,如汉代的文翁、黄霸、龚遂、召信臣、仇宽、王涣等,三国的董和、郑浑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蕴、江秉之、何远、公孙景茂等,隋唐时期的辛公义、张允济、狄仁杰、崔戎等。宋元明清时,循吏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循吏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心系百姓、政绩突出。同时,他们大多重视教育、公正理讼、改善百姓生活。循吏们承天命、顺民心、解民忧,而后得民心,则王朝江山稳固。

三严三实专题交流讨论会发言材料2

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质朴凝练、内涵深刻,立意高远,具有重大现实针对性和深远历史意义,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是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再启程、再出发,彰显了我们党一鼓作气抓作风、驰而不息改作风的坚定决心和恒心。如何践行“三严三实”,党总支已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召开专题讨论会以提高认识,进行理解;二是分内容即每个委员分一个内容用“笔谈+交流”的形式谈如何做,落实到行动上,同时把每个的发言挂到校园网上;三是由党总支书记给干部上《践行“三严三实”,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党课使全体党员干部理解并践行。下面就本人所分内容如何落实“严以修身”谈谈自己的看法。

“严以修身”在“三严三实”中居首位,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也是排在第一位。可见,“严以修身”既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对中华优良传统的弘扬和继承,是价值观层面作风建设的新境界。如何落实“严以修身”,我觉得主要是做到四修:

一修人格。人格即人品,人格是人的道德品质、气质修养、能力才干、作风素质等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人格是人生成败的第一根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打铁还要自身硬。所谓“硬”,就是要有崇高的道德追求,自身要清正廉洁,讲规矩,讲原则。人要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了浩然正气就不会随波逐流,行为端正就敢于亮剑,遇事自然就有底气担当。

二修性格。身为领导干部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那种取得成绩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发现问题就暴跳如雷,碰到麻烦就逃之夭夭,是难受群众欢迎的。

三修涵养。古人有言: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应远离浅薄、低俗、下流,平常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倾听批评。对事不对人,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盲目跟风,不以成败论英雄。每天花点时间看看国学、哲学、人文、自然,多了解一些时事大事,看有意义的新闻和精彩的微电影,多看有深度的杂志,鉴赏些戏剧和音乐,了解人间百态。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