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职业生涯规划 > 正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困境及完善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4 08:13:13 

  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重视。虽然,各高校在课程改革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重视力度不够

  1、定位不准确。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它包括理想确定于调试、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也就是说,职业规划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第二,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校,更多是追求就业率。因此,职业规划只针对毕业生。很多时候,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同于就业指导课程,其实,就业课程范围要远小于职业规划课程。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就学者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

  2、学校对课程重视力度不够。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普及面还不够广。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上获得的占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未有效地普及。即便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程来设置,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在校期间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职业常识。

  (二)高校未设置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及教学研究机构

  1、一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由各系部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承担。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及教师素质的限制,这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对学生帮助不大。

  2、从机构建设上看,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一个系统的指导机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职业指导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

  3、没有专门教学管理改革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都只是简单地将这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安排、教学改革的推进都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基础教育部。根本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机构,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教学出现同质化、脱离实践、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培养滞后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定位模糊,使得从事教育的教师既有两课教师、招就办教师也有辅导员,有时则临时聘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开设讲座。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性工作,对学生教育效果不好。

  (四)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型课程。但是,当前高校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的限制,该门课程更加注重理论内容的教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的补充。课程设置采用学分制的方式,在授课中仍以传统教材为基础,参照《思想道德基础》课程模式,从人生理想角度,引导学生就业。这就使得学生无法从课程中学到未来职业生涯中有用的东西。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无案例教学、社会调查项目;二是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脱节,课程只是笼统讲解就业的相关内容,未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即便有技能提高内容,也只是从考证角度去开设,证书获得并不能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工作的路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合理设置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性、实用性、实际性的特点,学院应依托自身学科建设优势,结合理论教学经验,设置课程。

  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职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好的内容。同时,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工作经验等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开发,使本校教师能学习最新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最后,改进授课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此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虽然热闹,但对学生就业的帮助不大。因此若能启发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活动对于个人的价值,再理性而适当地进行参与,就会有效避免个体选择的盲目,也能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社会实践也必不可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大难点在于大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既不了解社会需求,也不了解职业要求,因此职业规划难免方向模糊、定位不清。文化素质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正好解决了上述难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并节约教育资源和成本。

  (二)建立全程式、分阶段的教育模式

  对于我国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及就业形势较陌生,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各有侧重,实施全程式的教育模式。

  首先,对于新生应着重讲授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未来的从事职业及职业需要,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其次,二、三年级重点开展职业规划的设计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职业测评、社会咨询等多种方式,协助学生完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兴趣、专长及性格特征,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初步制定适合个人发展与人身理想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最后,针对毕业生,在讲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大局的同时,着重进行求职技能的介绍。应具体教授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着装礼仪的具体求职常识。同时,应对学生就业行业和主要企业的情况进行介绍。最后,也应让所有同学掌握劳动法、企业法等知识。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知识培训及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毕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而且目前国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老师多数是兼职或者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

  其次,在我国现阶段,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各高校应积极投入,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设立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开展咨询、讲座,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最后,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尚未体系化、深入化,而且在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而还需深入研究探讨,以指导高校相关教育工作。

  (四)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各高校可以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该机构集教学、科研、测评咨询、实习服务于一体,为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知识、体验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提供辅导和帮助。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