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就业前景 > 正文

精选丝路精神心得体会【汇总】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6 10:15:4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规模已超过2500万人次,中国游客已成为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客源。下文是高考知识网整理的2017年丝路精神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2017年丝路精神心得体会一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历史与现实在5月的北京交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如黄钟大吕,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参会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40多分钟的演讲中,*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直面当今世界的发展之问。回顾4年来“一带一路”超乎预想的建设成果,展望令人期待的未来目标,宣布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承诺,会场上近30次热烈掌声,表达的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成就的敬意,更是对源自历史、立足现实的发展价值的深切认同。

“说,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巴勒斯坦人也始终相信,只有发展、合作才是取代战争、冲突的出路。‘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条和平之路、发展之路,是人类进步的机会。”抚今追昔,巴勒斯坦改革与卓越委员会*阿德南对*的演讲感同身受。“*的主旨演讲很好回答了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赞赏,代表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身处今天的太空时代,我们早已无需牵着骆驼、驾着木船行走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演进,将人类文明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繁荣的暗影里,贫富分化还在加剧;在“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儿童伏尸偷渡的海滨,妇孺丧生于恐袭的炮火;而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竞争冲突,将越来越小的地球搅得昼夜不宁。

人类向哪里去?世界该怎么办?“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正是要继承丝绸之路留给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人类社会摆渡向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的彼岸。

古丝绸之路的兴衰史,堪称人类文明的教科书。无论是当年的十字军东征,还是今天战乱不断的北非中东,战马和长矛、坚船和利炮永远难以带来安宁和幸福。只有坚持和平合作、互利共赢,构建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来面对和破解发展的难题,才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胸怀天下、交友四海,才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盛景。距离并不是问题,相向而行才是关键。“一带一路”四年来的丰硕成果已经说明,只要我们不被怨隙遮蔽双眼,不为损人利己的利益所惑,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2017年丝路精神心得体会二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起点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它是沿线国家共享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但维护它的主要动力来自外界,而不是中国内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主动去推销)。

今天的“一带一路”,我们是主动的,是*倡议的。*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一带一路”只有取得双赢才能够持续。这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有本质区别的,并不是历史再现。我们不是要复原历史,而是要着眼现在、开创未来,为沿线国家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个广为流行的看法是:“一带一路”是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针对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发展战略。这也是不对的。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能源局共同制定并发布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是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顶层战略,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区域合作网络的倡议。也就是说,其建设是以国家间合作为主要平台。

“一带一路”规划的任何项目不能由某一个国家说了算,而是需要多征求沿线各国的意见,确保“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体现各方的共同意志。这就是“共商”的涵义。因而,无论从属性上还是从范畴上看,“一带一路”都不属于区域发展战略。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