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热点时事 > 正文

最新鄂尔多斯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用户登录入口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23 18:58:58 

鄂尔多斯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用户登录入口

【相关阅读】

脱贫攻坚的“鄂尔多斯解法”

多年的脱贫攻坚战战绩显赫,谈及经验,上述负责人表示,因地制宜、积极投入的“鄂尔多斯解法”是脱贫攻坚的法宝。

首先是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市、旗两级都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强化了扶贫开发领导力量。主要领导坚持扶贫开发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2012年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立市本级财政投入扶贫长效机制,启动专项扶贫;2013年印发《鄂尔多斯市扶贫开发规划(2013?2017年)》、《鄂尔多斯市扶贫开发实施方案(2013?2017年)》,到2017年基本解决全市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印发《鄂尔多斯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2014?2017年)》,全面启动金融扶贫工程。

其次,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市本级专项扶贫。“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235亿元。其中投入杭锦旗扶贫开发示范区项目资金8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杭锦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235亿元,主要实施贫困嘎查村扶持项目35个,投入资金3100万元;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94个,投入资金11200万元;投入少数民族自主创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投入市财政扶贫资金7080万元;实施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项目106个,投入资金2850万元。

并且健全机制,深入开展干部驻村帮扶。为进一步推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帮扶工作,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鄂尔多斯市领导干部联系苏木乡镇包扶贫困嘎查村工作方案》、《关于深化“三到”服务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全市49个地级领导干部联系36个苏木乡镇,市直82个单位包扶216个嘎查村,市直61家企业与36个苏木乡镇结对共建。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市委印发《鄂尔多斯市联系服务群众“三到两强”工作制度》,市旗乡三级共组建驻村工作队827个,派驻党员干部2200多人驻村服务,贫困户到户帮扶率达到了100%,市、旗区、苏木乡镇三级联系帮扶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此外,还要拓展思路,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创新。围绕精准扶贫,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稳步推进扶贫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改变市本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方式,重点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和互助资金项目。二是彻底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通过转变项目资金投入方式,把合作银行的选择权,项目的确定权、实施权完全下放到了旗区和农牧民手中。三是加大项目资金使用透明度,建立科学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四是建立扶贫专户,市旗两级扶贫部门在银行开设资金专户进行管理,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五是改进扶贫开发考核机制,进一步细化扶贫考核内容,强化责任落实,引导旗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到扶贫开发上。

扶贫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然而,应对贫困问题依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目前,鄂尔多斯市仍有贫困人口5.39万人,且通过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容易脱贫的人口已基本脱贫,剩下的贫困人口基本上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举措,付出更大更艰辛的努力。

二是致贫因素依然复杂多样。致贫因素中,生产资金短缺、劳力短缺、疾病、子女上学成为返贫致贫的主要因素。据统计,鄂尔多斯市现有贫困人口中,因生产资金缺乏致贫占35.7%,因劳力短缺致贫占22.6%,因病致贫占21.7%,因水、土地缺乏致贫占12.3%,因缺技术致贫占7.4%,因子女上学致贫占5.5%。此外,劳动力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也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现有贫困人口中,50岁以上占32.4%,小学文化程度占41.4 %,文盲半文盲率8.4%。贫困成因复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大。

三是部分扶贫到户项目投资标准低。部分扶贫到户项目投资标准低,没有针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部分贫困户难以受益脱贫。如“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的危房改造项目没有针对贫困户的特殊优惠政策,按照2.15万元/户的扶持标准,部分贫困户因自筹资金能力不足无法得到政策的扶持。建议危房改造等到户项目出台针对贫困户的特殊政策,提高扶持标准,确保贫困户能够受益。

四是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进展缓慢。受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手续多、门槛高、基层网点少、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影响,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推进较慢。建议进一步扩大合作金融机构选择范围,通过市场化竞争,择优选择合作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准入门槛,简化信贷手续,同时将愿与贫困户联保联贷的农牧户纳入贴息范围,并能在农牧民需要贷款的节点快速投放贷款,确保金融扶贫贷款放得出、用得上、收得回、能见效。

五是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贫困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单一,经营理念落后,现代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较高,人力和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生产经营缺少致富带头人,生产能力分散,规模小层次低,单体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