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思想学习 > 正文

关于最新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5 12:47:59 

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一

根据白银市和白银区关于切实做好“双联”行动“大走访、回头看”活动的通知精神,笔者于近期对开展精准扶贫一年多来的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经济发展状况开展调查。通过与农户面对面交谈、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了解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扶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的成效,着重了解掌握基层群众尤其是精准扶贫户最需要、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加以梳理、归纳分类,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以利于今后供上级参考。

一、基本情况

水川镇桦皮川村位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东部,与榆中县青城镇隔河相望。全村10个社共4573人,是全区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总耕地面积6317亩,其中水浇地5029亩。

近些年,桦皮川村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目前,全村日光温室达1560座共3000亩,年蔬菜产量1500万公斤,产值达2100万元;猪、鸡、羊的存栏量分别达8700头、20000只、11000只。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班子发展文化和旅游事业,建成占地4900m2的文化健身广场1处,建成1502m2的村委会综合办公大楼1幢,建成具有传统民间文化特色的道教“斗母宫”1处,建成以“古柳家园”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点数十处,建成卫生室、老年人活动室、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精准扶贫行动成效显著

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白银区组织扶贫联系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走访和调查摸底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摸清各联系户的家庭情况和扶贫需求,根据联系的贫困户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各项惠农政策和有关法规宣传,围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开展扶贫。扶贫干部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扶贫精神,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深入联系的贫困户家中宣传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区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分发扶贫宣传袋和扶贫连心卡,填写入户调查表,共同和群众探讨发展思路,查找存在的问题,帮助群众树立起增收致富的信心。二是制定帮扶措施,围绕贫困群众种养殖产业发展开展帮扶。一年多来,扶贫干部坚持把理清贫困户发展思路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多次集体入户,征求农户意见,分析贫因原因,结合农户实际情况制定了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帮扶计划,并帮助农户落实帮扶措施。三是立足联系户生产生活实际,围绕帮办实事开展帮扶。扶贫干部结合实际,为联系的贫困户送去帮扶资金、地膜化肥、电脑电器、米面粮油等各类生产和生活物资,帮助贫困户成功申请每户5万元的扶贫专项贷款;帮助农户进行异地搬迁,为联系的贫困户顺利入住异地搬迁安置项目银馨家园和锦华苑小区而积极奔走。

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的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收入稳定增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交通方面,全村已实现全部村社道路硬化;水利方面,人饮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99.8%,选址张庄村在建的高标准自来水厂项目建成后,将为全镇2.6万人提供更为洁净、更为安全的生活用水;电力方面,农村五保户和低保户免费用电政策已全部落实,为农村超低收入贫困群体最大限度地提供生活保障;惠民工程“户户通”项目安装率达97%,为贫困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易地扶贫搬迁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本村所有精准扶贫户已全部办理入住银馨家园和锦华苑小区安置项目的前期手续;金融扶贫方面,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为贫困户发展项目增加收入提供资金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村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都创历年新高。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整合规范各类培训资源,全面落实“两后生”学历型教育培训任务,完成各类劳动技能培训300余人。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水川镇由于人多地少,经济收入主要以大棚蔬菜和玉米种植为主,是全区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自20世纪90年代从山东寿光引进大棚温室蔬菜种植技术以来,大棚蔬菜种植一直以来是桦皮川村乃至整个水川镇绝大多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化肥、种子、农药、温室薄膜等农用物资随着物价水平水涨船高,每年的生产投入越来越多,加之蔬菜的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农民每年纯收入并不稳定,农户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以一个拥有长72米的大棚(每间3.6米,共20间)农户为例,蔬菜行情较好的年份,如果所种植的品种恰好是货源紧缺价格上涨的种类,那么除去相应种植成本,每年收入为4~6万元,个别种植技术较强或拥有大棚数量较多的农户收入更多;反之,如果市场行情持续低迷,蔬菜的田间地头收购价格也会持续走低,极个别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菜价暴跌,种植蔬菜的农户辛辛苦苦只能是“瞎忙活、白忙活”。以桦皮川村为例,粗略统计;近年来大多数种植大棚的农民每年每户平均收入为2万元左右,极个别农户种植大棚蔬菜的年收入低于1万元。

针对这种情况;白银区政府立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蔬菜产业升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通过财政补贴、专项投入、农田水利奖补等,努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先后建立了水川重坪、大坪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标准化示范性蔬菜生产基地;鼓励农民对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升级,引导农民种植高产优质蔬菜品种,尽最大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一些市场意识比较强的农民,也曾积极转型种植非洲菊等花卉,或是转型种植甘草等药材,亦或是转型发展畜牧业养殖獭兔、小尾寒羊等,但因技术原因、产业规模和市场销路等问题,大多都是“昙花一现”,只有少部分农民产业转型是比较成功的,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情况不是十分理想。总体而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民增收速度较为缓慢。

(二)缺乏资金技术支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因素是缺乏资金和技术。目前,从事温室大棚种植的农民年龄大多在40~5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加之上有老人需要奉养,下有子女需要照顾,支出较大,积蓄不多。缺乏资金主要表现在农户家庭的大额支出以教育、医疗、子女婚娶等为主,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积累不足;缺乏技术主要表现在农户的种植技术以自己劳作实践总结或周围乡亲邻里的经验为主,具有零散、粗放和碎片化的特点。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很多农民逐渐意识到实施集约化生产和提高种植技术的重要性,但苦于资金不足或是限于自身技术的缺乏,对于如何实现增产增收以及进一步提高家庭收入缺少明确的目标、计划和具体措施。以温室大棚改造升级为例,将现有大棚骨架结构改造为全钢架一体焊接式骨架,每平方米造价在35元至50元左右;采用透光率较高的双防(防滴流、防撕裂)大棚薄膜每平方米在2元至6元左右;将原有大棚保温用的传统草毡(草帘子)升级为新型复合大棚保温棉被,每平方米在10元至15元;安装一套自走式卷帘机价格在3000元至5000元。如果按照最新标准化大棚来进行改造升级,并配备水肥一体系统、智能通风控制系统等设施,初步估算,每亩需新增投资1.5万元至4万元,这对于普通种植大棚的农村家庭来说,资金缺口很大,一次性改造升级到位并不现实。从技术层面及日常管理方面来讲,有农户曾尝试在大棚种植玫瑰、百合等花卉,因未能熟练掌握温室花卉栽培技术,产出的花卉品相不好,严重滞销;也有农户曾尝试养殖乌鸡,却疏于防疫管理,疫情一到,损失很大。就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资金不足和技术欠缺是导致农民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因学因病致贫返贫。农民家庭的全年收入波动较大,对于因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低迷等造成的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较低。蔬菜种植过程中,冬春的寒流霜冻和风雪天气,夏秋的暴雨冰雹和连续长期阴天,以及土壤退化、病虫害等因素都影响着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蔬菜销售过程中,种植规模的大小,上市的时间,市场饱和程度,供应的缺口等因素都影响着蔬菜的销量和价格。种种制约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农民家庭收入的不稳定性, 农民年收入呈现波峰曲线变化。

农民家庭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因学、因病、因婚造成的致贫返贫。农村儿童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和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代价,将田地留给家中老人照看,夫妻双方带着孩子在市区租房“陪读”。进城就读更好的学校,就像一个无声的集结号,让很多农民家庭愿意放弃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愿意打零工维持相对拮据的生活,很多原本还算富裕的农村家庭因此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还有一些农户是因疾病返贫。常年在田间劳作造成的风湿类疾病、腰膝关节类疾病,以及如糖尿病等的慢性病,使患病农民需要长期服药、长期治疗,有些疾病需要赴外地就医, 有些疾病还需要使用进口药和高价药,但又不需要住院,产生的药费以及异地就医产生的费用无法全部报销,造成部分农户“因病致贫”。结婚费用高,在水川镇农村及黄河对岸的青城古镇,男方至少要送彩礼5~7万元,如果娶外地媳妇,需要的彩礼可能更多,有的应女方要求还需要在白银城区买房,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至少要36万元以上,二手房也要30万左右,再加上装饰装修、购置家具家电、婚庆、酒宴等各项费用约为40万至50万元,很多农户因子女婚娶背上沉重的债务,造成“因婚致贫”。

四、深化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林铎省长在首届中国扶贫论坛上指出:“扶贫不是简单的帮扶,而需要强化产业支撑,需要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林铎省长的讲话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就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好蔬菜产业换代升级、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物流信息园区建设等。具体来说,就是要进行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的标准化改造升级,并在现有蔬菜种植产业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特色种植和林果产业,例如食用菌大棚种植、苹果矮化密植、红提葡萄栽植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水川,并探索蔬菜产业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的途径,如大棚西红柿制成番茄酱、番茄汁等,大棚草莓制成草莓脯、草莓酱、草莓干等,其他蔬菜制成脱水蔬菜供给方便面食品企业,制成蔬菜超微粉用作速溶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等;建设蔬菜存储大型冷库、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大型综合性农贸交易园区和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

同时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花卉栽植、药材种植等,使其成为农村的新兴种植产业。围绕“一村一品”,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的建设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重点发展生猪、绵羊、奶牛、土鸡等养殖,加强畜禽防疫,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乡村“农家乐”旅游、交通运输和劳务输出等,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培育起农民经济收入新的增长极。

(二)加大资金扶持,加强技术指导。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和金融支持。从政府层面来讲,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逐年增长机制;二是加强和完善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在现有的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养殖补贴、危房改造补贴等各类政策性补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并进一步完善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扶持、农民创业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从金融服务机构层面来讲,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在现有的扶贫贴息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基础上,探索更加适应农民需求和更加适应精准扶贫现实需要的农户联保贷款、短期及超短期小额贷款等;二是强化金融服务,针对农民实际和农业生产特点简化贷款办理流程,并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金融培训与风险指导,帮助农民合理使用资金实现扶贫贷款的“保值增值”并规避潜在风险。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农业人才尤其是掌握较先进农业 技术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说,就是依托白银市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邀请省内农业大中专院校和农科农技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本地发展实际需要和发展富民产业的需求,适时开展大棚蔬菜标准化种植、西红柿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防疫等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应用科技和创业就业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学习培训的实用性和成效,以农民的生产实际和就业从业需要出发,加强技术后期保障支持,并从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还可探索组织35岁以下有志于提高自己的青年农民进入职专、技校、电大等参加继续教育、专题农业技术培训和短期学习等。

(三)拓宽增收渠道,转变传统观念。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使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只有促进农民家庭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保障,才能真正使贫困农民得到实惠。一是围绕基础设施改善、种养殖产业调整等方面,帮助群众树立致富信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重点,依托作为国家3A级景区的黄河湿地公园,带动周边农民发展农家乐,增加旅游收入;三是以滨河大桥延伸段等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收集各类用工信息,引导农民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增加群众劳务收入;四是鼓励农户种植经济效益较好较畅销的品种,引导农户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实用技术,并发展特色养殖、长短途运输等适宜的致富项目,帮助群众增加收入。教育方面,继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扶持和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优质教育资源等体制机制,对贫困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给予更多关怀。医疗卫生方面,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大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保障力度,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扩大疾病报销病种、降低大病保险补助起付线、核减报销限定条件等;探索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异地就医结算和联网结报服务机制等,方便农民接受优质医疗;在财政资金投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向乡(镇)卫生院适当倾斜,提高乡(镇)卫生医护人员服务群众、服务农民的积极性和医疗水平;借鉴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论,加强预防医学的实践和运用,加大农户年度健康体检工作力度,使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控制、早发现、早治疗,尽量减少大病患者。婚娶习俗方面,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进行移风易俗,倡导节俭办婚礼,树立文明新风。降低风险方面,鼓励农民合作社强强联合,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紧密联系终端市场,做好农产品价格预期风险评估;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畜禽防疫保险等新型险种,有效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畜牧养殖活动中抵抗风险的能力。

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二

2012年以来,沅陵县抢抓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机遇,致力于整村推进、深度扶贫、精准扶贫等重点扶贫攻坚工作。各乡镇认真贯彻县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相应制订扶贫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工作成效显著,全县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5-2万人。根据全县的工作实际,县人大常委会牵头对全县的扶贫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工作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完善解决。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