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网

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思想学习 > 正文

关于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最新

高考知识网 时间:2023-08-14 06:50:14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时间在六月中下旬左右,目前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还没出来,下面来回顾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奋力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执政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奋斗的鲜明主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四川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抉择和战略定位,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奋斗目标。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肩负历史使命,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朝着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阔步前进!

一、“两个加快”谱写崛起危难的恢宏篇章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而艰难的不平凡历程,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严峻考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和组织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战胜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困难,坚强地挺立起来,顽强地走了过来,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宏篇章。

过去五年,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先后召开了12次全会对全省重大工作作出决策和部署。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省委作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们战胜灾难、坚强奋起,必将以创造人类抗御巨灾的伟大奇迹载入四川史册。8.0级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地震灾区山河破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安置群众、灾区维稳等一场场硬仗。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救治伤病员400多万人次,震后百日内解决了1200多万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方针,坚持民生优先、科学重建,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重建,促进灾区发展振兴。到2011年9月,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任务胜利完成,纳入本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规划目标。重建和维修城乡居民住房540多万户,重建和修复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原址和异地重建城镇38座,建成干线公路5606公里、农村公路32950公里,完成1222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范和治理,同时妥善解决了20万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我省重建投入1.7万亿元,其中国家重建基金、对口支援、港澳援助、社会捐赠、特殊党费等支援资金3400多亿元,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整合财政资金、群众和企业自筹等方式解决重建资金1.3万多亿元。重建后的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在这场特殊的斗争中,四川人民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探索形成了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自力更生、多方援助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科学御灾模式,充分展示了*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这五年,我们化危为机、跳起摸高,必将以克难奋进的巨大发展成就载入四川史册。变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全省经济迅速走出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实现跃升并保持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经济大省中增长最快的省份。全省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两倍,突破2000亿元,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两倍多,突破1.5万亿元。粮食生产连续5年增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合作取得重大突破,进出口总额跃居中西部首位,引进利用外资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全省经济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呈现出转折性、跃升性的明显变化。四川正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这五年,我们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必将以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载入四川史册。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均超过6000公里,跃居全国前列,四川人世代期盼变“蜀道难”为“蜀道通”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工程加快实施,亭子口、武引灌区二期、毗河供水、向家坝灌区等灌溉面积300万亩以上的重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工,数十个大中型水利工程正在兴建,将改变多数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注重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装备制造、航天航空产业有新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调结构转方式的路子。围绕重大产业发展招大引强取得突破,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现代产业扎根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国家级国际化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外交服务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城镇化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达到41.8%,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快速成长,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天府新区建设启动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活力迸发的四川领先西部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这五年,我们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必将以惠民富民的显著成效载入四川史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坚持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解决。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全面完成“两基”任务,职业教育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在藏区启动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和“三大民生工程”,规划建设牧民新村,基本完成游牧民定居任务;“9+3”免费教育计划效果明显;藏区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完成彝区“三房”改造,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工程”。规划实施“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全省政务服务环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这五年,我们凝心聚力、风雨同舟,必将以全省各族各界共克时艰的突出贡献载入四川史册。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时期,全省各族人民自立自强、感恩奋进,社会各界共同担当、团结拼搏,一起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全省各级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在危难之际超常付出,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为全省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加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政治制度的优势。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省进程稳步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主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战胜特殊困难和挑战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藏区局势总体稳定,全省社会稳定和谐,营造了安定有序的改革发展环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卓有成效,在推进“两个加快”、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军驻川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与和支持地方建设,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立下卓著功绩。

这五年,我们高举旗帜、固本强基,必将以经受特殊考验为党增光添彩载入四川史册。把推进“两个加快”作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最大实践,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能力不断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成为震不垮的堡垒、压不弯的脊梁,成为带领群众战胜灾难、重建家园、加快发展的主心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历经灾难洗礼和磨砺,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和谐。共产党人的英雄壮举和无私奉献,为党旗增辉,为国旗添彩,在四川奋斗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五年的奋斗充满艰辛,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遭遇冲击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全省重大工作没有耽误,全省民生事业没有耽误,而且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迈上了新的更高台阶。在此,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要向为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倾力支持及无私援助的全国人民、对口支援省(市),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发展和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还很重,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民主法治还需加强,社会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回首五年奋进历程,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四川实际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具体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深了对做好新时期四川工作的认识。第一,发展始终是四川第一位的任务,谋划四川发展重在坚持和把握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必须把努力于快、服从于好作为谋划发展的立足点,坚定跨越发展不动摇,追赶全国发展水平,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第二,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赢得主动,确立战略定位重在找准四川在西部和全国的位置。四川是西部的四川、中国的四川、面向世界的四川,正是辩证地审视四川的区位特点和功能,确立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定位,使四川在战略布局上科学取势,创造和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推动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第三,内陆盆地更需要开放和创新精神,打开工作局面重在思想理念的解放和突破。跳出盆地看四川,打破“西部宿命”,克服“恐高”、“怕快”的求稳心态,使发展思路更加开阔,奋斗目标更加高远,增强了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办好大事难事中拓宽了发展新空间、开辟了发展新境界。第四,应对复杂艰难局面取决于态度和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重在爬坡实干化危为机。多重困难聚集,多种矛盾叠加,多条战线作战,四川战胜灾难、崛起危难、破解难题,靠的是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危中寻机的努力,以非常之为成就非凡之事。第五,一切工作首先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解决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抢险救援生命至上,灾后重建民生为先,加快发展富民为要,安定人心、稳定社会,汇聚起了推进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第六,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形成专注发展、风清气正的导向和氛围。根据事业需要选配干部,在重大工作中锻炼和成长干部,把各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抓发展、干事业上,形成了为政清简、政治清明、作风清新、为官清廉的政治环境和工作环境。

五年砥砺奋进,我们和全省人民一起创造了可圈可点的业绩,这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和新起点。

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

推动一个时期的发展,必须顺应发展大势,踩准时代步点。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清醒把握历史方位,抓住发展主要矛盾,科学确定今后一个阶段的执政使命。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来看,四川正迎来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国内外重大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出现新的变化,西部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四川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正在成为国家新的开发开放前沿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我们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科学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奋力推进发展新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蓄势而发,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确立这一发展定位,是把四川融入全国经济格局、纳入全球发展视野的战略审视,是实现四川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进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的定位相一致,与推进我国内陆地区开放战略对四川的要求相切合,将使四川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最具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朝着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步伐。我们要统筹当前和长远,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加快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开启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三个翻番”,即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五个提升”,即产业实力显著提升,构建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巩固和扩大承接重大产业转移、直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全省保持和谐稳定。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科学发展前列。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抢抓科技创新和产业演进带来的新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巩固扩大优势、走在西部前列”作为努力方向,使四川成为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巩固和提升四川发展的领先地位。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坚持*的改革方向,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新突破。把改革与开放统筹起来,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坚持拓展视野、敞开大门,面向世界更加广泛地开展交流合作,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寻求发展机遇,以开放聚集更多发展要素,变内陆盆地为开放前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到“两化”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使重大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相协调,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把握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和走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管理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主动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冲突,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处理好富民和强省的关系,着力改善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宏伟目标,承载着全省人民新的期待,描绘了四川发展的美好前景。今后五年,四川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从四川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布局和建设重大资源开发项目,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创新资源开发机制,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以新兴产业的率先发展抢占竞争制高点。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大力支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发展。加强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拳头产品,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四川制造”产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咨询、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把成都建设成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

(二)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构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格局。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推进城镇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多种规划相互衔接。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支持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把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推动成德绵同城化发展;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天府新区是我省今后几年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要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形成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体系。加快推动老城区、废旧厂区、棚户区的更新改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注重城镇品位提升和风貌塑造,加强对古城镇和城市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繁荣发展城市经济,聚集人气、培育商气。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生产和其他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按照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分级投入、分步实施,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总结推广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做法,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要求,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四)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改革,跨越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是涵盖多项改革内容的全局性、综合性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要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在坚决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保障条件。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铁路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坚持“蓄、引、提”并重,大力加强大中型骨干、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科学开发水电资源,优化发展火电,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输变电骨干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六)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省建设,牢固树立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川西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全省特别是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生态经济,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护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强化大气、水体、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四、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省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

(一)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突出改革重点,以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继续深化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管理和营运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改进政府监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推进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和监管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和促进金融业发展,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二)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招商引资与重大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招大引强,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和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促进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水平。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打造和用好开放合作平台,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形成的渠道和机制,深化和拓展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全面合作。推进省内区域合作发展,支持市(州)之间建立合作园区,加强重要产业发展的协作和配套。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和巩固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投资首选地的地位。

(三)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重点地区快速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强化成都发展核心,加快建设沿长江、成绵乐、成资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深入推进川渝合作,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开发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构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进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突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加强生态修复和治理,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四川的科教资源优势,走创新驱动之路,建设创新型四川。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围绕转化应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搭建起科技成果对接市场需求的有效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企业,支持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机制,形成军工科技与民品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坚持实施民生工程,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职能重心,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注重发展民生经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加大民生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全民创业。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依法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把免费职业教育计划逐步扩大到革命老区、集中连片扶贫地区和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地方病防治。实施体育惠民行动,加快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三)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服务能力,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把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推进以建设“彝家新寨”和禁毒防艾为重点的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大力推进藏区和彝区跨越式发展,增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扎实开展省内对口定点扶贫,组织省内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认真做好移民扶贫工程,加强移民后期发展扶持。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保稳定向促和谐转变。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城乡社区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动基层管理创新,实现街道(乡镇)工作重心向社会管理服务转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化“平安四川”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斗争,切实维护藏区稳定和长治久安,确保全省社会政治稳定。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其依法按章程开展工作。继续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支持国防和驻川部队全面建设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民主政治。坚持*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建设,优化人大代表结构,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制度规定,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大力弘扬*精神,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切实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六、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积极推进*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培育“感恩奋进”文化,充分发挥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作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强舆论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作用,重视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各领域各行业基于*,凝炼形成导向鲜明、各具特色、富有凝聚力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

(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加快建设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和鼓励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均衡性,重视和满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巩固文化领域改革成果,建立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巴蜀文化特色,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建设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四)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充分吸收借鉴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成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进文化作品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创作和生产出根植现实生活、反映时代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着力营造让优秀文化作品、文化名家大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

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进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关键要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好。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经受“四大考验”,防范“四种危险”,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深入学习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坚持*,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党的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修养,站稳政治立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强化执政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始终不渝。强化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执政和依法用权观念,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强化发展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聚精会神抓发展,坚定不移促改革,扎扎实实惠民生。

(二)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干部德的表现和考核,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个年龄阶段的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天府英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

(三)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进、争优秀。统筹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藏区和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深入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和“春风经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的推动力。

(四)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改进群众工作,大力增强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本领。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包案,有效化解信访积案,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同群众深入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的需要,解决群众的困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继续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改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

(五)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落实《廉政准则》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注重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落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广阳光救灾、廉洁重建的有效做法,强化中央和省委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的纪律保障。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必须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相关文章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